他们一家后被称为“东方吉普赛”,前8年,他们在“流浪”,居无定所。8年后,他才在昌平沙河买了一处80平米的房子,再到现在,房子换成了190平,住了20来年。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qv/31e4570005e78ee0.jpg)
王德顺在T台走秀
第二次高峰体验是他在北京做的活雕塑演出。
“活雕塑”的想法,萌生于一次展览。1993年初春,中国美术馆举行“法国罗丹艺术大展”。
他在展馆待了一整天,观察着观众如何看待罗丹的雕塑。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戴着北大校徽的女生,驻足在《青铜时代》的雕像前,看了40分钟。
“我站在很远处看她,那时候我知道演活雕塑的时代到了,人们可以接受裸体艺术。”
王德顺找人复制罗丹的雕塑,把自己涂满青铜,和雕塑一起演绎了三段爱情故事:亚当和夏娃、罗丹和情人、《神曲》中的保罗与弗朗西斯卡。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qv/012cc0c37d2c6fe1.jpg)
左为《哀求的女人》的雕塑,右为王德顺真人
第一场演出就大获成功。记者和慕名而来的人涌来,现场混乱,急得妻子赵爱娟飙出东北话:“乡亲们啊......”
演出后,有专家找到他,自己坐第一排,盯着你的肚子,为什么看不见你呼吸?
他让专家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肚子上,一只手放在后背。“平常人呼吸是肚子呼吸,我不让他前面呼吸,我练出来能在后面呼吸,肚子上是平的。”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qv/845d7d15cc67aaef.jpg)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qv/ff85665db1bd3b91.jpg)
如今提起王德顺,更多的人还是会想到2015年的那场大秀。
他穿着东北大棉裤,赤裸上身,在国际时装周走了一段T台。他表现的是自己的内心状态——狂野、霸气,谁我也不在乎。
在场的人,很少有人发现,王德顺在走秀中,融入在一段自己的哑剧《暮年》。它讲述了一个白发老翁,坐在树下回味年轻时的爱恋。
“我当时觉得很悲哀,我走了这么一趟T台,就引起这么大轰动,太不值得了。”王德顺说,那些被载入中国百年艺术史的艺术形式,却少有问津。
他对外称,那是自己第一次走秀,也是最后一次。他希望自己能作为演员被记住。
王德顺爱戏。他幼年家庭拮据,父亲是个厨子,要养育9个儿女。他14岁时便辍学去做公交售票员,后来又去了军工厂当工人。下班就去工人文化宫学舞蹈、唱歌、表演,都不要钱。
有一次,他看见一块牌子上写着“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便走进去问招不招人。
话剧团让王德顺唱歌、跳舞、演小品,“都在文化宫学过,信手拈来”。没几天,厂长让王德顺去军区报道。24岁那年,他就这样当上了文艺兵。
一演就是十年。王德顺痴迷斯坦尼的表演体系。它要求以自身的经历,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得相信“你就是这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