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历史上的今天2018年10月1日的今天,201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该历史事件记录为2018年10月1日年间的历史文献线索
简单来说,肿瘤细胞为了逃避人体免疫的追杀,在自身表面产生了一种被称为“PD-L1”的蛋白,相当于一个假的“良民证”。这个蛋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相结合,就会让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这是良民”的错觉,从而放过肿瘤细胞,任其疯狂繁殖。
通过使用PD-1PD-L1抑制剂,使得肿瘤细胞的“良民证”失效(如上图)。这样肿瘤细胞就会被免疫细胞果断识破,对其持续围剿,从而达到病情缓解甚至治愈。
PD-1/PD-L1是“万灵神药”吗?
——筛选病人是最大难题
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后肿瘤治疗领域的又一重要手段。但PD-1/PD-L1抑制剂在临床实践中却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治疗周期长,进口药物费用高昂(美国的治疗费用大约15万美金/年,相当于人民币接近100万)。中国目前看一年的费用也在50万人民币上下。贵也就算了,关键是——还不是对每个患者都有效!
针对大部分实体瘤,PD-1抗体的有效率大概10%-50%。用在不合适的人身上,不但不能缓解病情,还可能延误病情,造成疾病进展。因此,全世界科学家、医生和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神药”在手,到底如何筛选合适的病人。
如何判断谁是“幸运儿”?
——生物标志物是最快速直接的手段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作为最直接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为了让患者能受到准确有效的治疗,生物标志物就担起了筛选患者、分类患者的重担,准确找出有药物响应的患者,让他们尽早接受最好的治疗。
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与PD-1抗体疗效相关性较大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是1。 PD-L1阳性表达情况(PD-L1伴随诊断),2。肿瘤突变负荷(TMB),3.MSI和4。 EBV。
近期,由韩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篇可以写进教科书的胃癌免疫治疗研究成果。
他们在每个患者身上把这几个生物标志物:PD-L1、MSI、TMB、EBV都仔仔细细全测了一遍。结果发表在影响因子32.621的重量级期刊Nature Medicine上。不同的生物标志物给出了非常不同但又非常有意义的结果。
筛选“幸运儿”的标志物有哪些?
——这些标志物都很优秀
1。 PD-L1
PD-L1是一种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而免疫T细胞的表面表达PD-1蛋白。
神奇的免疫治疗其实就是通过单克隆抗体保护PD-1,因此,PD-L1蛋白高表达的肿瘤细胞无疑就是免疫治疗的靶子。现在这是最热的免疫治疗标志物。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PD-L1的表达与PD-L1/PD-1抑制剂的疗效相关,随着PD-L1表达升高疗效增加,疾病控制时间延长,而且预后改善。现已开展的很多关于PD-L1检测的临床试验表明,PD-L1表达阳性对预测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胃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等多瘤种的疗效上都起到重要作用。
2。 MSI
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也是明星生物标志物之一,微卫星序列(Microsatellite,MS)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约占5%,是基因重组和变异的来源。
MSI便是由于在遗传物质复制过程中,各种错误的累积所致。肿瘤细胞的DNA突变多表现在微卫星序列异常,免疫细胞一眼就看出来有问题。
MSI最大的问题是应用很少,只有在很少的癌种很苛刻的条件下才能使用,而且对于样本要求很高,很多时候需要手术或者穿刺。
3。 TMB
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是肿瘤组织每兆碱基中突变的数目。原理和MSI非常相似,只不过突变不在MS上,而在全基因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