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性不育症的实验室检查中,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精液检查。精液常规检查指标包括:精液量、颜色、酸碱度、凝集度、液化度、精子数、精子活力等。其中,精子活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在过去,完全靠主观判断。检查员在显微镜下根据肉眼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受检验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而且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方法,有的实验室根据精子活力的好坏进行分级记录,而有的实验室则只是粗略的评定,并记录为好、中、弱。因此,精液检查一直处于低水平。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国外相继开发了激光光散射测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自动分析系统,使精液检测水平达到了非常精确和完善的水平。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自行设计开发了上述两个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的精子功能分析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家计生委科技研究所马小年等人使用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两套设备,对数千名正常人和不育患者的精液进行了检测。同时,他们还对大熊猫、大鼠、小鼠、牛、猫等不同种类动物的精液进行了检测,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经检测,正常精子运动速度分布峰值为36微米/秒,其平均运动速度为35微米/秒,而不育患者精子运动速度分布峰值为32微米/秒,平均运动速度为32微米/秒。为31微米/秒,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据临床统计,约20%的男性不育患者为无精症,约30%为少精症,约40%的精子运动速度低于31微米/秒(其中一半低于28微米/秒)第二)。因为相当一部分男性不育患者看似精液检查正常,但实际上精子活力低下,所以我们初步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精子平均运动速度低于28微米/秒,就应该是视为弱精子症(即精子活力差,或精子活力差)。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发现精子运动的速度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速度慢者生育能力低。例如,牛的精子运动速度可达50-70微米/秒,小鼠和大鼠的精子运动速度可达45-55微米/秒,而大熊猫的精子运动速度仅为20微米/秒左右。大熊猫的低繁殖能力是保护这种珍稀动物的主要问题。由于观察到的病例数量还太少,目前还不能确定大熊猫生育率低是精子运动速度慢造成的。临床试验结果还表明,精子运动的快慢与精子数量的高低无关;与精液液化与否无关。
那么,能不能提高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精子运动速度,解决生育问题呢?很可能。一是通过中西医治疗提高精子活力;另一种是通过体外治疗提高精子运动速度,然后进行人工授精。实验表明,在试管中的精液上方精心添加了特殊的精子营养孵化液。此时,营养液和精液像鸡尾酒一样分层在一起,然后将试管放入37℃培养箱中孵育3小时,活动精子就会游到上层的营养液中一个接一个,周围环境中丰富的养分会增强他们的生命力。孵育前精子运动速度为32微米/秒,孵育后可提高到42微米/秒。可见,通过这种特殊的培养方式,可以将活力低下的精子一举变成“有活力的”。据介绍,使用这种方法已经让很多男性不育症患者有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