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众所周知,《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会稽山的兰亭,与一群名流雅士聚会时,吟诗作对后写的。原本酒意正浓的他被友人要求写序,王羲之大笔一挥就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全篇加落款一共21个“之”字,用了各种笔法,各有不同的美态,无一雷同。
这部作品博大精深,是所有书法爱好者追求的登峰造极,而王羲之的转笔法也早已失传,是所有书法家都梦想得到的最上乘的“武功秘籍”。
现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因为王羲之的真迹也已经消失了,我比较愿意相信的一种说法是,真迹被唐高宗李治带进了陵墓里。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赵孟頫、欧阳询、柳公权并列为“楷书四大家”,颜体苍劲有力,是许多朋友学生时代临摹的范本。
这篇《祭侄文稿》粗略一看会觉得字迹潦草,而且有大片涂改,很多朋友就会惊呼,这居然能排上“天下第二行书”。
但当你读过之后,了解这篇文稿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心境,就知道它为什么这么有名了。
这篇文章是颜真卿祭奠侄子颜季明时写下的文稿,颜季明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誓死抵抗,在那一场战役中,颜季明壮烈牺牲,亲属们去找寻他的尸体时,只能找到一肢的残骸和一个头颅,可见战役的残酷性。
颜真卿悲痛万分,写下这篇文稿,虽然涂涂改改,但依旧因为首稿而保存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的国家巨变、亲人惨逝的伤痛。

苏东坡《寒食帖》
《寒食帖》应该也不是苏轼有意写来流传后世的作品,但也算不上草稿。可拿来与他同友人往来的信函相比,又随性得多。文稿同样有漏字、错字点去情形,而且没有落款具名。
文稿写的是苏轼被贬后居住黄州第三年的心境,亲友的离去和病痛的折磨,对苏轼来说真是雪上加霜。然而苏轼是豁达的,他的性格也非常讨喜,他能在经历苦难之后依然潇洒,这种泰然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04临摹是一种深度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