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妈妈不管做什么,都会把孩子带在身边,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
有时候,孩子想要自己做一些事情,妈妈也总是急急忙忙走过去代劳。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妈妈才发现了问题。
当别的小孩在一块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时候,她的孩子却总是畏缩在一旁。
哪怕在小区配套的儿童游乐设施里玩耍,孩子都要每隔几分钟就喊一次妈妈,确认妈妈还在才会继续玩。
其他小孩想要拉他一起玩,他第一反应就是看向妈妈。
3岁以后,是孩子社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也是他学习独立、走向大众的重要节点。
爸爸的作用,就是打断孩子对母亲的唯一依恋,完成心理发展的任务。
英国心理学教授Charlie Lewis的一项研究结果就表明:
有爸爸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孩子在语言、独立性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就像之前在网上看到网友的搞笑分享一样:
儿子跟她去吃小笼包:
儿子只管坐着喊:
“妈妈给我倒点儿醋、夹点小咸菜,还要餐巾纸。”
她一样一样伺候上。
儿子跟他爹去吃小笼包:
爸爸只管坐着,儿子跑前跑后拿筷子、拿小碟、倒醋、夹咸菜、拿餐巾纸,然后再问:
“老爸,你还加辣椒油吗?”
![](http://imgq8.q578.com/ef/0922/2dc5de560a3902cc.jpg)
爸爸带孩子和妈妈带孩子,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
妈妈很多时候都会全方位照顾好孩子,主动给孩子提供帮助。
而心大的爸爸,往往只会在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伸出援手。
因此,爸爸的“粗线条养育”,既是激活孩子的各项能力的关键,也是幼儿时期的孩子迈向独立的最好推手。
![](http://imgq8.q578.com/ef/0922/4621762907e30dc3.jpg)
儿童期:
父亲是孩子效仿的对象
不动声色中塑造孩子的性格
这个时期,是孩子快速成长的阶段,也是塑造孩子性格的主要阶段。
父亲是引导孩子向大人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让孩子渐渐拥有一些正向的特质,如勇敢、坚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