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继荣曾经分享过一个育儿故事。
儿子出生后,她很嫌弃自己的丈夫,觉得丈夫肯定带不好孩子,所以她自己包揽了孩子的一切。
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发现孩子胆小又内向。
后来爸爸开始参与带孩子后,儿子变得勇敢了很多。
比如打疫苗时会站到最前面,还会鼓励那些被打针吓哭的同学。
儿子有时还会跟她说:
“遇到困难时,不能只坐着哭,等着别人来救,要学会救自己,也救别人。”
这就是爸爸的影响力。
父亲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就是塑造孩子性格的过程。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里,父亲身上的一些特质,如冷静、勇敢、正直、自信等,都会从生活的点滴,融入到孩子的性格里。
在短片《不一样的父亲》中,林晓宇的爸爸5年以来坚持每天送他上学。
爸爸每天变着花样教林晓宇探索上学的新路线,一路上教他很多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
比如怎么通过太阳的方位来辨别方向,如何通过树木上的苔藓来辨别哪里是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爸爸的理智与平和,给了孩子最好的滋养和示范。
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同学们在丛林里迷路了,大家都开始慌了,有的孩子只顾着埋怨,有的孩子甚至直接哭了起来。
唯有林晓宇,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冷静和沉着,他想到了爸爸上学路上的叮嘱“遇事一定不能慌,要保持头脑清醒”。
他利用爸爸教给他的那些知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出了困境。
记得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安伯托·艾柯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觉得,我们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父亲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刻教给我们什么,在他们不说教的时候表达的东西。”
爸爸对孩子的影响,往往都是悄无声息的。
但是那股影响力,会像种子一样悄然埋进了孩子心里,并且深深扎根,在往后的日子里,不动声色地一点点渗透进孩子的生命,影响孩子的命运。
青春期:
父亲帮孩子划出人生底线
避免孩子走上歪路
在BBC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中,研究人员谈到青春期时,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