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闺蜜曾经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孩子爸爸每天只是吃饭跟孩子说几句话,就等于给予父爱了吗?”
面对孩子爸爸的冷漠和孩子对爸爸的期待,我闺蜜曾经和她丈夫吵了又吵,只是希望他能多出一点时间陪陪孩子。可孩子父亲每天下班吃完饭就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对孩子置之不理。

虽说没达到真正的“丧偶式育儿”,却也在这个边缘徘徊了。闺蜜家的孩子曾几次问她:“爸爸什么时候有时间陪我玩啊?”、“爸爸什么时候能来接我放学,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接!”她一度发现孩子因为没有爸爸陪伴开始自卑。
缺失父爱,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如果你家孩子出现以下行为,当父亲的就要反思了。

缺少父爱的孩子会有这些行为
一、胆小怕事
我闺蜜家孩子最明显的特点:遇事总想着逃避,很少会想着正面去解决问题;面对困难,就躲起来等着妈妈来解决。我闺蜜常常因为孩子胆小怕事,对孩子大发雷霆。明明是一个小男孩,却总是闪躲、怕这怕那。
因为没有父亲的教育,孩子在面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缺乏安全感,因为没有人给自己撑腰。长此以往,孩子会从开始的胆小怕事,变成逃避外界,慢慢封闭自己。

二、性别角色混乱
现在很多男孩子都偏向女性化,绝大部分原因是家里没有正确的“参照物”,母亲对男性又不会像父亲那样了解,在建立孩子的性别意识时就会有所偏差。心理研究发现,2-5岁是性别意识树立的关键期,这时父亲的性别角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性别认知。
而缺乏父爱的孩子,在性格特征和性别认知上都会出现混乱的迹象。

三、人际关系不良
上述提到我闺蜜的儿子因为缺乏父亲的陪伴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在幼儿园本能地抗拒与经常有父亲接送的孩子接触。孩子内心的安全感缺失,很难在亲情上获得快乐和喜悦,在社交关系上就容易走上两个极端:
放弃一部分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