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0至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促进儿童健康,国家卫健委近日印发《0 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其中明确,服务对象为辖区内常住的0至6岁儿童。
据介绍,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性发育障碍,病因不清,一般起病于3岁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等心理发育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7‰。
“儿童孤独症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如能在3岁前接受科学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国家卫健委有关专家表示。
服务规范指出,服务目的主要是为提高儿童家长孤独症科普知识知晓率,增强家长接受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规范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服务,提升干预效果,减少精神残疾发生,促进儿童健康。
国家卫健委有关专家表示,根据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的特点,将防治工作关口前移,着重抓住0至6岁这一关键阶段,通过抓早抓小,在早发现的基础上早期实施干预,努力改善患儿症状,提升患儿生存质量,促进家庭幸福。
服务规范明确,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筛查、诊断、干预康复等4部分内容,引导家长树立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积极主动接受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
此外,服务规范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加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合理布局诊断机构和干预康复机构,构建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康复一体化服务链条。要强化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信息互联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减轻基层负担,方便群众办事。
《服务规范》主要特点
(一)聚焦0 6岁关键阶段。
(二)强调开展群体防控。明确要求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常住人口中0 6岁儿童提供孤独症筛查服务,从群体中尽早发现发育异常的个体。强调建立完善儿童孤独症乡级初筛、县级复筛、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康复的服务模式,明确各级机构职责任务,逐步形成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服务网络,推动群防群控工作落到实处。
(三)注重服务便利可及。明确要求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服务,由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复筛服务。特别强调基层为主的干预康复原则,帮助孤独症儿童实现就近就便干预。
(四)引导家庭积极参与。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服务规范》明确要求针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家长树立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积极主动接受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强调针对患儿家庭,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干预康复,通过养育过程中的陪伴互动、生活照护和游戏玩耍,开展家庭干预,促进患儿症状改善和康复。
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症状
1.言语障碍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