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未定的我们,还不忘把手上的可以吓“鬼”的东西摆回门口。
后来我们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一觉醒来后,阳光透过窗户洒了进来,驱散了黑暗,也驱散了我们昨晚的恐惧。
当我们开门准备下楼洗嗽的时候,发现我们摆放在门口的东西都在,除了弟弟的玩具手枪。
当跟爸爸妈妈确认过他们并没有拿走过手枪后,我们再次觉得背脊发凉——不会昨晚的“鬼”趁我睡着,把玩具手枪拿走了吧?
最后,剧情反转。
我们去2楼洗嗽的时候,发现玩具手枪安安静静地躺在洗手台上,才想起,昨天去上厕所的时候,弟弟顺手放在上面,慌乱中忘记带回卧室了。
妈妈利用所学,帮助女儿走出怕“鬼”的情绪
回忆到这,我想起去参加家庭教育师培训课的时候,老师说过的“个体经验沟通法”,便灵机一动,跟女儿这样说:
“妈妈像你这么小的时候,不,比你现在还大2岁的时候,也是很怕‘鬼’的。那时候,妈妈和你舅舅都怕‘鬼’。”
女儿瞬间好奇起来:“舅舅是男孩子也怕‘鬼’吗?”
我:“对呀,那时候你舅舅可胆小了,毕竟都是小孩子嘛。但是我和你舅舅怕‘鬼’的时候,就会拿上自己认为厉害的玩具,摆在房间门口,把‘鬼’吓走。”
女儿接着问:“那爸爸小时候也怕‘鬼’吗?”
我认真地说:“爸爸像你这么小的时候,也怕‘鬼’呢,不仅怕‘鬼’还怕蛇。妈妈小时候也怕‘鬼’,现在长大了还怕高呢。你还记得我们上次去高空玻璃桥玩,妈妈都害怕得不敢走过去,而你却敢在上面跑跑跳跳。”
女儿开始“咯咯咯”地笑起来:“妈妈这么大的人了,还怕高,我这么小,我都不怕。”
然后我乘胜追击,跟她分享了几件我小时候害怕的事情,女儿渐渐放松了下来,不一会儿就听到她均匀的呼吸声。
上面提到“个体经验沟通法”,那么什么叫个体经验沟通法呢?
个体经验沟通法
个体经验沟通法是指利用个体经验与孩子进一步沟通,即家长从个体层面来谈自己的经验,把它作为一种可能性分享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