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Grape
记得在一次年终个人述职大会上,一位同事用“乘方”“正无穷”的数学思维来总结他全年的工作,然后惊艳四座,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数学思维,数学思维能够快速洞察一件事物的本质,帮我们建立一些正确的常识,让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有更多的选择,也少走弯路。如果我们将数学思维纳入育儿的领域,也可以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有一套公理体系
第一种数学思维源自于几何学,叫做公理体系。在几何学中,一旦制定了不同的公理,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也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不管未来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只要公理存在,就会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身边有一些职场女性生完孩子之后放弃了事业完全回归家庭,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这是一种选择。
也有一些妈妈不会放弃事业,产假结束后回归职场,每天奔波于工作和家庭之间,尽最大的努力兼顾她们热爱的事业和孩子,这也是一种选择。
公理没有对错,不需要被证明,公理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共识。
因此,每一位妈妈都不必纠结哪一种选择更加正确,因为从来没有对错,只有坚信自己的选择,和作出选择之后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哪怕遇到挫折,也要坚定自己的选择,勇敢地向前迈进。
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第二种数学思维源自于概率论,叫做“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概率,但是只要重复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你成功的概率就能够接近100%。
身边有一些全职妈妈纠结于“要不要从事副业”“从事什么副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是不确定的、很难做出抉择的,但经过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量,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
首先是确定“副业”的范畴,是在自己的主业(带娃)能力范围内去延伸,还是完全脱离自己的主业,去开拓新的疆域。
其次是愿意付出多少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是以挣钱为目的,还是会因为热爱而不计较得失,毕竟,全职妈妈全身心的带娃已经很忙很累了。
数字的方向性
第三种数学思维源自于代数,叫做“数字的方向性”。如果方向一致,便能形成合力,如果方向不同,与其互相牵制,损耗力的大小,还不如把各种方法都试一试,最终那个相对正确的方向,会逐渐显现出来。
身边总会遇到一些女性抱怨自己的婆婆/儿媳妇,抱怨的理由很多,两代人之间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确实存在很多分歧,但是核心目标其实都是一致的:“尽最大的努力带好宝宝。”
既然目标一致,那就应该形成合力,互相体谅对方的不足,取长补短,尝试运用多种不同的育儿方法,共同解决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
第四种数学思维源自于博弈论,叫做“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
在零和博弈中,我们追求的是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全局最优需要步步为营,讲究策略;非零和博弈讲究共赢,共赢的前提是建立信任并主动释放信任。
有些父母看见孩子在某一方面发展得不如别人,或者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就很焦虑,并把这种焦虑转嫁给孩子,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真正理智的父母不会总盯着孩子某方面的不足,而是关注孩子整体的发展,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充分信任孩子。
同时,父母们自身也不能停止思考和学习,每一位爸爸妈妈都要勇敢地活出自己,敢于尝试新的领域,加入喜欢的社群,向优秀对标学习,不断反思,与孩子一同成长,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