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当中,低级的防御机制是退缩,中级的防御机制是回避,而高级的防御机制是幽默。用最平淡的表情,说着最高级的笑话,是“社恐”人在和生活和解的方式。
鸟鸟用绵里藏刀的隐性幽默,回击了“人人必须如此”的大众认知。你可以朝外张开怀抱,歌舞升平,我可以独守一偶,岁月静好。
人和人,何必一样呢?
内向不是缺点,偏见才是
内向不是缺点,只是一种天生的性格特质。
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说过:婴儿天生就有自己独特的秉性,这些秉性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性格。
他曾经追踪研究了 462 位婴儿长达十几年,结果让世人震惊——在小孩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能预测出他的性格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那些四个多月时,经常表现出手脚蜷缩、惶恐不安,易哭黏人的宝宝,通常长到两岁时,表现也会倾向于腼腆和内向。即使长大到 18 岁,性格依旧偏内向。
这种表现,无关养育,而是与生俱来自带的神经化学特质。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首次提出“内向和外向”的概念,他说: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被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所吸引;内向者专注于思考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需要充电。
插画家Liz Fosslien 和Mollie West曾用6幅漫画,形象地表达了内向孩子的思维模式——
1、内向型的人脑神经回路通常比较长。当他们加工信息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所以看起来似乎行动缓慢,其实是因为大脑要处理的信息太多。
2、内向型的人容易被过度刺激。所以他们更愿意独处,因为太嘈杂的环境会让他们不安。
3、内向型人更擅长给自己充电。他们可以通过读书、深度思考、探索内心世界获得满足感和能量。
4、内向型人喜欢稳定,讨厌变化。赌博或者冒险行为很难让他们获得快感。当他们面对惊喜或者冒险的时候,也没外向型人那么兴奋,表现更谨慎和保守。
5、内向型的人感官更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