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父母眼中,她就是个“不漂亮”“不出色”“不得劲”的女儿,所以她只能努力成为一个听话、有用、不让父母失望的乖女孩。妈妈常说她的那句“女孩子不能要一头,没一头。”在她心理扎了根,让她对外丢了勇气,对内没了自信。
中学时,同学对她外貌的嘲讽,更让她的整个学生时代都抬不起头。即便如今事业有成,依旧对自己的外貌评价为“别人看了会不舒服的人。”
![](http://imgq8.q578.com/ef/1117/66f8219be83452ca.jpg)
对此,《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使父母经常向别人表达歉意,或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纠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
这种自卑会给他内心造成很多冲突,这些冲突会引发心理障碍,比如会引起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所以,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性格不满,时常打压和嘲讽,总谋划着要“改造”孩子,逼着他成为另一个性格相反的“自己”,只会让孩子的内心更焦虑,在怀疑自己中迷失方向。
苏珊·凯恩在《沉静:内向型性格的人在这个喋喋不休的世界里表现的能力》书中写道: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能改变的程度有限。
比尔·盖茨再怎么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也成不了比尔·克林顿那样的人。而比尔·克林顿花再多的时间独自摆弄电脑,也变不成比尔·盖茨。
但这都不妨碍他们在自己所处的领域获得成功!
逼外向的孩子整天闭门读书 VS. 逼内向的孩子整天人前表现,都会令他们感到极大的焦虑和不适。
孩子只有在舒适自在的状态中,才更容易打开自己,散发出独特的光。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68)的“自我认同理论”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
- 找到自己,是每个人都要完成的人生任务。
- 自我认同,是人们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
- 喜欢自己,是自我进步的方法,也是趋于健康成熟的标志之一
父母是孩子在寻求自我认同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只有父母先接纳了孩子,孩子才能更好的接纳自己。接纳的过程,就从去掉标签开始。
尊重孩子的性格,欣赏这份上天赐予孩子独特的礼物。
“灼灼璞玉,静世芳华,洗去一身尘灰,方能精雕成玉。”
![](http://imgq8.q578.com/ef/1117/b83c24fb912c8e9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