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毕业三年的男生在多次投简历石沉大海之后,不由意志消沉,窝在家里闭门不出,做了啃老族。当年迈的父母再次催促他出去找工作时,他暴怒不已,把一个玻璃杯狠狠摔在了地上,瞬间碎屑四溅。他崩溃地大吼起来——
“都怪你们!当时让我学法律!说是好找工作!可是我不喜欢背那些枯燥的条纹!我不喜欢和很多人打交道!好找工作有什么用?我现在找到了吗?!你们也没有关系帮我进入律师所,我能怎么办?!我不苦恼吗?!如果当时我学画画,说不定现在可以当插画师,在家工作也行了!”
年迈的父母皱着眉头,满面愁苦,生气、无奈和后悔之情纠结在他们的心头。没有顺着孩子的兴趣让他报专业,是父母错了吗?
他们的疑惑其实也是我一直存在的疑惑,但一直没有认真思索,直到最近上课要讲一篇美学家朱光潜老先生的文章《学业·职业·事业》,我才认真思索了起来,因为我即将面对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即将面对更多选择的学生们,如果他们问我:老师,我想首先考虑自己的兴趣,但是父母不允许怎么办?
我该怎么解答?是父母做得不对?可好像不该这么回答。不行,我不能再将这个问题简单放过,我要解惑,给自己,给学生,给有困惑的同类朋友们,即便见解不一定深刻,但我也想竭尽全力,去解开困惑中的一个小角。
在《学业•职业•事业》里,对于择学择业这件大事,朱光潜大师提到的一个观点是:“择学择业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个人的资禀与兴趣。”否则的话——“性不相近,纵然是努力,也往往劳而无补,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精力的浪费”,“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长短而却不根据它来决定志向,这大半误于名利观念”。
这番话由阅历丰富的朱光潜大师说出来,自然有这个见解的足够份量。可是,结合现实,我对此产生的困惑是——
择学择业真的要首先考虑资禀和兴趣吗?
如果按兴趣选择了就真的不后悔吗?
如果在选择时,父母按照他们的阅历,帮孩子做了不喜欢的选择,那是父母错了吗?孩子应该如何面对这一决定?
不容否认的是,做选择时能够尊重并依从自己的禀赋和兴趣爱好当然是非常幸运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按照自己兴趣学习和工作的话,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
法国雕塑家罗丹就从事了自己喜欢的事情——雕塑,他说:“工作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快乐,也是幸福之所在。”通过他的话,我们体会到爱好和工作的完美结合带给他的满足感。
再说国内。影视明星黄渤也尊重自己的爱好,坚持走上了演艺之路。虽然他的相貌长得有点着急,让人一言难尽,但是他愿意为了自己的兴趣坚持,哪怕有长辈语重心长地劝告他:“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你一定要慎重啊。”他也依然义无反顾地走上演艺之路,终于在影视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凭借《斗牛》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通过《疯狂的石头》等电影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从事让自己快乐、幸福的工作,试问有几人不喜欢呢? 可是,人和人的生活际遇是不一样的。如果现实不允许呢?
一、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
有很多人小时曾喜欢画画、唱歌并获得过很多表扬,可是所有人的父母都有实力供他们去学习特长吗?我记得我上高中时,望着去学画画的同学无比羡慕,可是只能羡慕,因为我知道父母很辛苦,能供养我们姐妹上学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就算有兴趣爱好又如何?只能作为业余的爱好,自己挥笔画画而已。更别提那些需要花费很大的艺术特长——钢琴等等了。父母不易,我们可以多体恤一下父母的难处,兴趣固然重要,有时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下家庭经济状况。
二、家长观念和社会就业情况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