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少林寺塔林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五大名山,
东岳泰山、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以及今天的主角,中岳——
屹立于“天地之中”的嵩山。
※本文为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华夏地理》过刊精华,选于2010年10月刊
撰文:朱俊 瞿炼
摄影:陈新宇
关于“天地之中”这个头衔,嵩山可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早在于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就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少室山,是嵩山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十六峰山峦叠翠,景色秀美。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 其三 二室道
范仲淹
太室何森耸,少室欲飞动。
相对起云霞,恍如游仙梦。
何以宠此行,行歌降神颂。
坐落于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的嵩岳寺塔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砖塔。塔高37.05米,平面十二边形,塔身由青砖黄泥垒砌而成,塔心室为空筒状,自下而上直达顶部。塔身之上施叠涩檐15层,层层收分,使塔的外形轮廓呈现出轻快秀美的抛物线造型。古塔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兼备,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登封观星台建于元初,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象观测建筑。砖台高9.46米,北壁砌有上下直通的凹槽,凹槽底部连接着一条长31.19米的石圭。石圭又名“量天尺”,是中国古人发明测量日影长度的观测装置。
那么,何谓“天地之中”,
为什么“天地之中”在嵩山呢?
答案就在嵩山南麓、登封县告成镇北的一座周公庙里。传说此处就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周公旦观测“地中”的所在。
测景台用青石制作,分台座和石柱两个部分,通高3.91米。根据《周礼》的记载,周公用“土圭法”测量太阳的影子,从而找到了地中。而后汉代注释《周礼》的大学问家郑玄对此说也深信不疑。
不过,其实不仅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土圭法”缺乏科学依据,早在唐代,天文学家们就已经意识到用“土圭法”求地中不具可操作性。当时担任太史监的南宫说被派往今河南省进行天文大地测量。各地的实测结果证明《周礼》的记载和郑玄的注释都不足为据。不过,南宫说所证明的只是“土圭法”的谬误,对于“天地之中”位于嵩山的说法,他倒并不怀疑——这可以从他主持修建“周公测景台”得到证明。
雨后晨曦中位于周公庙内的周公测景台——“景”字在此通“影”,指日影,是唐代太史监南宫说为了纪念周公而特别建造的。
《周礼》所记载的,“地中”是:
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
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少室山五乳峰下,少林寺素有“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之誉。塔林是寺内历代高僧长眠的墓地,高僧圆寂以后,尸骨或骨灰埋入地宫, 上面建造墓塔以示功德。这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塔群,保存了唐代以来直至现代的和尚墓塔240多座。
位于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的初祖庵,三面临涧,古木掩映,为山中胜境,是宋人为纪念初祖达摩面壁而建。它是中国北方现存的、与《营造法式》规范最吻合的北宋建筑,和宁波保国寺大殿齐名,堪称中国北宋建筑的南、北双璧。
初祖庵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主殿虽几经修葺,但其斗拱比例、梁架结构及石柱及墙的石护脚等主要构件和特征,仍保持北宋时期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