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的故事
虽然天文学家推测,在主恒星死亡后的混乱中,行星能存活下来,但他们尚未发现很多度过浩劫的行星。2010年,科学家借助天文物理重力微透镜观测项目,发现了这次新描述的系统,当时这颗幸存的行星和白矮星直接来到了更遥远的背景星前面。
这样的排列导致两颗星的引力放大并扭曲了遥远的星光,产生了天文学家所谓的微引力透镜现象。到目前为止,通过这种现象,天文学家发现了大约90个世界,包括自由飘浮的行星,以及脱离主恒星,独自漫游星系的流浪星球。
这颗巨行星和白矮星扭曲背后星光的方式,展示了这个系统的几个关键特征,包括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存在一颗恒星和一颗行星,以及行星的大轨道。观测结果也有助于天文学家计算这两个天体的相对质量。天文学家对这个被称为MOA-2010-BLG-477Lb的系统很感兴趣,但需要再等几年才能更仔细地观察。
“发生微引力透镜现象时,我们很难区分前后两颗恒星,因为它们恰好重叠在一起,”Bennett说:“所以我们要等它们分开。”
2015年,Bennett和同事利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山顶强大的凯克望远镜Ⅱ,寻找这颗恒星。5年过去了,他们知道这个系统一定移动了很长的距离,于是他们把望远镜对准目标,在黑暗中寻找,却完全没有发现与他们要找的恒星相似的天体——只发现了另一颗恒星,向着错误的方向移动。
2016年和2018年,研究团队再次进行观察,都一无所获。但根据扭曲的星光,他们知道它就在那里。鉴于观察不到,Bennett和同事意识到,无论他们寻找的是什么,它都太暗了,凯克望远镜Ⅱ发现不了。
“我们知道它是一颗暗星,比太阳的质量略轻,那么显而易见是白矮星,”Bennett说。
经过几次计算后,研究团队得出结论,这个系统包括一个木星大小的世界和一颗质量为太阳一半的白矮星。这颗行星的轨道与恒星的距离,至少是地球轨道的2.8倍,与太阳系小行星带的位置相仿。
“这颗行星就在我们预计会形成巨行星的地方,”Gaudi说:“说明在类日恒星的演化过程中,类似木星的行星可能会幸存下来。”
不知何故,这个巨行星所处的位置恰到好处,可以避免恒星演化带来的致命后果——这个距离不仅取决于垂死的恒星,也与行星的特质、邻近的星球(如果有的话)有关。
寻找更多围绕白矮星运行的行星
天文学家曾发现过行星围绕白矮星运行的证据,但都不同于这次的情况。2019年,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发现一颗白矮星周围,有一个气态碎片盘,并推测碎片中可能有一颗致密小行星的残骸。这个被摧毁的世界可能正是地球无可避免的命运。天文学家还发现了其他很多碎片盘,并判断它们来自不幸的行星和小行星。
去年,另一个研究团队利用NASA探索者计划的苔丝望远镜,34小时内就发现了一颗围绕白矮星旋转的巨大的行星。这颗行星离主恒星非常近,“以至于红巨星阶段,它一定会被吞噬,”Becker说:“这意味着当恒星变成白矮星后,它不得不移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