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五版《节日符号与习俗》(Holiday Symbols and Customs)的说法,早在16世纪,英格兰就有穷人在万灵节(All Souls’ Day)那一天乞讨的习俗,最终孩子们承袭了这个传统。当时,送给孩子“灵糕”换取为自己祈祷的做法很流行。所谓灵糕,就是上面画有十字架的小饼。
《不给糖就捣蛋:万圣节的历史》(Trick or Treat: A History of Halloween)一书的作者Lisa Morton认为,最早提及万圣节庆祝活动的是1869年的一封信,维多利亚女王在信中提到在苏格兰的篝火旁度过万圣节。
“围着城堡绕行一圈,”信中写道:“剩下的火把扔到西南角,堆成一堆,组成大型篝火,迅速把其他可燃物加进来,大火熊熊燃烧,人们围在火堆旁跳舞。”
Morton写道,美国中产阶级热切地模仿英国人,这或许可以解释1870年出版的一篇短篇小说。其中把万圣节描绘成英国节日,孩子们的庆祝活动有算命和通过游戏赢得糖果。
不过,Morton告诉我们,令人惊讶的是,“不给糖就捣蛋”可能是最近才出现的传统,而且受到了圣诞节的启发。
18和19世纪,在美国和加拿大东部地区,流行着一种类似“不给糖就捣蛋”的圣诞习俗,即“belsnickling”:一群乔装打扮的人挨家挨户表演小把戏,换取食物和饮料。一些贝尔斯尼克(belsnickler)甚至故意吓唬家里的小孩子,然后询问他们的表现是否好到可以获取奖励。在其他早期描述中,分发奖励的人必须猜测伪装的狂欢者的身份,把奖励给那些自己无法辨认出身份的人。
19世纪,“小把戏”(比如把窗户弄得格格作响和关上大门)看上去像是超自然力量的结果。于是,有人主动提供糖果,保护自家不被恶作剧者破坏;这些恶作剧者会把农具拆开,然后在屋顶重新组装,大肆破坏。20世纪初,一些业主甚至开始反击,立法者鼓励社区用健康的方式约束孩子们。
“不给糖就捣蛋”可能来自这些恶作剧者。词源学家Barry Popik认为,这个短语最早与万圣节联系在一起是1927年阿尔伯塔省的一篇新闻稿,其中报道了恶作剧者在各家门前上演“不给糖就捣蛋”。
“不给糖就捣蛋”的流行
二战后,“不给糖就捣蛋”在美国流行了起来,当时定量配给结束,糖果再次不受限供应。郊区社区快速发展,孩子们比以往更容易挨家挨户走动,这也推动了这项传统的崛起。
20世纪50年代,围绕万圣节的形象和销售开始反映出这种流行趋势,为万圣节增添了消费主义色彩。服饰主题从模仿鬼魂和海盗的简单自制服装,变成了批量生产的人们喜爱的电视电影角色。
随着“不给糖就捣蛋”的流行,成年人发现分发独立包装的糖果比苹果、坚果和自制美食更方便。糖果首次登场是19世纪:在美国的万圣节派对上,出现了孩子们可以拉扯的太妃糖,现在糖果已经成为万圣节标配。
20世纪中叶,旧日的万圣节恶作剧都消失了。孩子们只想要糖果,家家户户灯火辉煌,给他们分发糖果,那些不愿意送糖果的则关着灯。
20世纪60年代,万圣节已成为有益身心的家庭活动,而都市传说悄然出现,人们开始担心让孩子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是否真的安全。苹果里的刀片,含有毒品的糖果,我们很难追溯这些都市传说的根源;不过,1964年,一位纽约家庭主妇认为一些“不给糖就捣蛋”的人年龄太大,给了他们狗饼干、毒蚁饵和钢棉,因此登上新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