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种解释可能不适用于加州神鹫。首先,圈养的雌性有机会接触到配偶;第二,通过孤雌生殖诞下的后代都没能存活下来,进行自我繁殖。SB260不到两年就夭折,SB517在8岁前也死亡。相比之下,一些加州神鹫可以活到60岁高龄。
在繁殖圈养加州神鹫时,科学家仔细筛查了潜在的遗传疾病,因此这些自体受精的鸟儿可能携带了最终导致它们早夭的基因突变,Ryder说。
虽然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但现在就认为(孤雌生殖)对物种进化或保护意义重大,还为时过早,”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进化遗传学家Jacqueline Robinson说:“这种罕见现象的案例还太少。”
为此,今年早些时候,Robinson、Ryder和同事们发表了一项研究,详细介绍了加州神鹫的整个基因组。这是宝贵的基因数据,未来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孤雌生殖在这些动物中的运作情况,她说。
比我们以为的更常见?
科学家最感兴趣的是,孤雌生殖可能比之前以为的更普遍。
2018年,Ramachandran发表了关于孤雌生殖研究的综述,她说,虽然大多数被记录下来的孤雌生殖出现在圈养动物身上,但没有理由认为野生动物中不存在。
“我现在很期待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报告,”她说。
Ryder也同意这一点。“我们之所以能确定这种情况发生(在加州神鹫身上),唯一的原因是详细的基因研究,”他说:“后院里的鸟会偶尔通过孤雌生殖诞下后代吗?现在还没有人掌握足够的细节,来回答这个问题。”
无论答案是什么,他说,“都在提醒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很了解大自然,它总会带来惊喜。”
(译者:Sk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