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奇特发现是虾在另一种动物的壳中避难的最早证据,这种行为至今仍在上演。

保存在古代蛤蜊体内的三块虾化石之一。摄影: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RUR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撰文:REBECCA DZOMBAK
大约1亿年前,恐龙还在陆地上游荡时,有三只小虾在海底寻找庇护所,也许是为了躲避捕食者的侵袭。它们距离有保护作用的珊瑚礁很远,只好选择了一只巨大的蛤蜊——它不是那片区域里最大的,但也有25厘米宽,很舒适。
三只小虾安顿下来后,蛤蜊壳很快就被淤泥和泥浆淹没了。原本的庇护所突然变成了坟墓。它们一直呆在原地,直到2016年,一名澳大利亚农民发现了已经石化的蛤蜊。这块蛤蜊化石中有三只虾,每只虾大约3厘米长,现在存放在澳大利亚的Kronosaurus Korner博物馆。
最近发表在《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科学期刊的一篇文章称,该化石代表了虾利用另一种生物(或生物的家)作为庇护所的最古老例子——这在如今的虾中仍然很常见。这种行为被称为“寄居”,存在于很多陆地和海洋动物中。
这些虾化石保存得很完整,所以当它们被泥浆迅速淹没时,很可能还活着,也许是经历了地震或强烈的风暴。如果它们是死后被冲进壳里的,就不会如此完好地被保存下来。“虾是相当脆弱的,”荷兰Oertijdmuseum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René Fraaije说道,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如果你找到了完整的化石标本,躯壳、尾巴和腿都连在一起,那它在成为化石前一定还活着。”
小虾可能是为了藏身或脱壳而匆忙进入蛤蜊内的,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些行为。它们可能是为了躲避最终埋葬它们的风暴,但如果没有时间机器,几乎不可能确定这样一个短序列事件,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该研究的主要作者Russell Bicknell说道。
Bicknell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些虾遵循了一种基本的生存本能:躲避捕食者。“虾根本不在食物链的顶端,”他说道。“除了滤食性双壳类动物,几乎所有海洋动物都能吞下它们。”
在其他动物那里寄宿的生物化石数量正在缓慢增长,而这个标本是最新的一个。它告诉生物学家,一些虾至少在1亿年前就已经有寄居行为了。
“这是一个大发现,”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Ninon Robin说道,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这样的标本是非常罕见的,发现它需要很大的运气。”
礼貌的寄居者
在生物体伙伴关系图谱上,寄居正好介于共生和寄生之间,共生是两种生物体都受益,而寄生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如果宿主生物还活着——有时会有这种情况,比如在贻贝体内安家的豆蟹——寄生生物就不会从中受益,但它也不会受到困扰。毕竟寄生者不用付出任何回报就能获得一点安全。
寄居蟹是典型的寄居动物。它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自己造壳,而是依赖于其他产壳动物(如蜗牛)的弃壳。寄居蟹必须利用其它动物的壳才能生存,但对于其他的寄居动物来说,借壳居住更多的是为了方便,比如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