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高考分数出来了,又到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时刻。
同事冯姐家的儿子考得特别好,第一志愿基本算是板上钉钉了。这个结果,让冯姐既欢喜又发愁:
喜的是儿子得偿所愿,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愁的是儿子想读的是厦门大学,离家远,又是头一次离开家独自生活,她很担心儿子不能照顾好自己——这小子从小到大,被冯姐照顾得无微不至,连袜子内衣都很少自己动手洗。
“我现在特担心儿子跟新闻里那个学霸一样,因为自理能力差被学校劝退!”
这还没收到录取通知书,冯姐就已经开始替儿子的大学生涯担忧了……
冯姐提到的学霸,就是前几年火遍网络的“神童”魏永康——
2岁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 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被重点大学录取,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
然而,这位本该前途一片光明的天才,却在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
曾学梅坚定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为了让儿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曾学梅包揽了他所有的生活起居——洗衣服做饭,洗脸洗澡,甚至为了不耽误儿子看书,连饭都一口一口直接喂到他嘴里。
这样“360°无死角”的照顾,一直持续到魏永康考上中科院。突然离开妈妈照顾,魏永康生活彻底乱了套:衣服不会洗,被子总是臭烘烘的,甚至大冬天也不知道换冬装,居然穿着单衣、拖鞋出门……
学业上就更是一塌糊涂——缺乏时间观念的他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连考试时间都记不住,好几门功课都因为缺考而挂科。
最终,曾经轰动一时的天才神童,就这样成为了又一位“仲永”。
和魏永康一样被名校退学的,还有常书杰——2015年时,他以学校第一名、湖北省理科第八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还得到了北大当年的“高通奖”。
要知道,“高通奖”是北大根据高考成绩排名,对当年入学新生的一种奖励,常书杰那届只有两人获得了这个奖。
可惜,上了大学后的常书杰开始放纵自己沉迷游戏,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逃课”几乎成了他的大学日常。由于成绩一路下滑,2018年,已经大三的常书杰从北大申请了退学。
比较幸运的是,退学的打击唤醒了常书杰。经过一年的努力复读,2019年,他再次参加高考,以湖北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清华大学。
NO.2孩子为什么不独立?从这两位曾经的天才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立性的严重缺失——这也是很多孩子都会面临的问题。
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会跟孩子的父母打交道。不少爸妈都曾提到过:
孩子自理能力差、不够独立,平时什么都等着别人来干;遇到问题也只会手足无措,既没主见,也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他们在抱怨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件事:造成这种结果,做父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很多父母缺乏“边界感”。
他们总想给孩子最周全的照顾,恨不得为他们包办好一切。而这种“周全”会给孩子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