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前两天出去吃饭时,旁边一桌的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姑娘看上去也就4、5岁,喝汤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碗,大半碗热汤泼在了身上。
妈妈很紧张的过去拉起孩子,一边上下检查、擦拭,一边嘴里不停的埋怨:“烫到没有?你说你怎么搞的,喝个汤都搞这么多事儿……”
听到妈妈的责备,本来很委屈的小女孩“哇”的一声就开始哭了……
NO.1“刀子嘴”的妈 vs “豆腐心”的娃看得出来,这位妈妈其实很担心女儿,可这关心的话到了嘴边,就变成了埋怨和指责。
生活中,我们总会忽视语言的力量——有时候一句话带给孩子的伤害,可能不亚于你的几巴掌。
这让我想起了我那个总是“心口不一”的嫂子。
嫂子35岁“高龄”才生下了女儿雯雯,平日里自然是宝贝得不得了,照顾得无微不至不说,给闺女花钱那真是眼都不带眨的。
可小姑娘却不止一次偷偷问我:“小姑,我是我妈亲生的吗?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我啊?”
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还是出在嫂子这张嘴上——
雯雯去阳台帮奶奶浇花、挪花盆,嫂子直接就是一句:“你搬得动吗?别再砸了脚,躲开点儿,真不让我省心!”
前几天因为淋了雨,雯雯发烧了。嫂子一边忙着端水喂药,一边数落她:“让你多穿点衣服,你就是不听话。得了病还得我伺候你,真能折腾人……”
心没少操,活儿没少干,可老母亲这一片爱女之心,做女儿的一点儿都没接收到……
有些人说,这叫“刀子嘴,豆腐心”。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不会好好说话!
NO.2“打击式教育”要不得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很少能够做到“真情流露”——无论心里有多关心、多满意,只要一张嘴,这话就怎么听都别扭。
“你看看人家XXX考了年级前5,你才班里第5,怎么就满足了?”
“就你这样,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有你这样的孩子,我是造了什么孽啊!”
这些话很耳熟吧?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难道家长们真的对孩子有诸多不满吗?我看也未必。
很多家长觉得小孩子不禁夸,怕他们骄傲。所以他们习惯性的用挖苦、嘲讽的话语否定孩子,觉得这是在“帮助”他们指出错误,“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这在教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打击式教育”。
可是,成长中的孩子本就处于不断寻找自我认同的阶段,他们无法分辨话中是否蕴含着关心、鼓励,只能接收到最表面的信息。
如果总是得到否定、轻视、挑剔,就会让他们变得不自信、自卑、抗拒、缺乏安全感,最后不愿与人沟通,甚至走向极端。
“我拼尽全力,却从未让你满意。”
还记得那个跳楼身亡的常春藤女博士吗?
有位母亲去美国看望在常春藤读博士的女儿。期间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母亲开始指责女儿。
面对母亲的不满,女孩突然问道:“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母亲反问:“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没想到,听了这句话后,女儿转身跳下阳台……
或许有人说,这一句话不至于这么严重吧?
如果只是这一句话,当然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