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好意,孩子的委屈——当父母真的要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第二,不要带情绪说话。
人在气头上时,经常会口不择言,说出一些很伤人的话。
有些家长事后也会反省,可伤害已经产生,即使愈合也有可能在孩子的心理留下裂痕。
所以,在开口和孩子说话前,父母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出气筒”。
如果一时失控,一定要第一时间安抚孩子,尽量减轻因失言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第三,要和孩子平等的沟通。
想要沟通,首先要懂得换位思考,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想法去定义孩子的感受。
在与孩子沟通时,爸妈们不妨回想下自己小时候遇到类似情况是怎么想的。这样做有助于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反应和心情,也能让孩子更容易信任、接受父母的建议。
第四,要就事论事。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喜欢扩大事情本身,比如“你做作业怎么总是拖拖拉拉”“我叫你的时候,你每次都没反应”等等。
当“总是、从不、每次”这类表示“绝对”意味的词语出现时,就说明你已经偏离了错误本身,开始将事情扩大化了。
这种时候,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的情绪,将注意力放在跟你顶嘴、争吵上面,反而忽略掉了真正的错误。
“好好说话”这件事,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都是一场修行。每一次与孩子沟通,都要我们倾注大量的精力和耐心。
不要居高临下的轻蔑、命令,也避免粗暴愤怒情绪下的口不择言;该鼓励就大大方方表扬,有问题就直接指出错误。
当你用尊重、坦诚的态度跟孩子好好说话时,你会发现:原来与孩子的交流,没有你想的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