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自己的话?不能去考虑一下父母的感受呢?
董卿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成为这样的人。
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所以你想要孩子理解自己,就需要从理解孩子开始。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父母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也会决定,孩子是否能理解父母。
一次下午的英语考试,孩子做完选择题,本想趴一会儿再做阅读,结果不小心睡着了。考试成绩也在预料之中,只有个位数。
父母知道后就开始大骂:“你什么意思?出钱给你上学你就给我交白卷?不想上学就去打工啊”。
孩子没有回嘴,只是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类似这种不被理解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孩子也懒得解释了,他不期待父母能理解他,他也不想去理解父母。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父母知道后第一反应是问孩子说:“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所以才趴下睡着了?”而这个孩子内心感受是,下次我一定不能这样,不能让父母为我担心。
这个孩子从父母那学会了理解和尊重,所以他也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并且以这种方式对待所有人 。
孩子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他们只能模仿父母。十几年下来,他们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举手投足间都带着父母的影子,他们的思维模式也被父母潜移默化地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不理解父母,也许是他真的不明白。
比如在孩子偏小的时候,父母告诉孩子,刚做好的饭菜是烫的,不能乱摸。但是孩子总是记不住,每次端上桌的菜,他都想用手去摸一摸。
只有真的让他摸一次,感觉到烫了,他下次就会知道。这是因为他真的理解了烫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感觉。他才能真正理解父母为什么不让他摸。
用一种易于孩子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孩子会更愿意去理解父母的感受。
比如总是爱玩插座的孩子,其实孩子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玩插座的,他只是觉得插座好玩而已。这时候我们不妨借助一些视频、动画、绘本,帮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玩插座,这样孩子会更加容易接受。
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运用这个思路去与孩子沟通。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想去纹文身。家长若直接严词拒绝,可能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你不想让我做我偏要做。
对此,家长反而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查资料,去了解关于纹文身需要做哪些准备,需要承担哪些风险,严重的并发症有哪些,未来自己需要承担的社会眼光、社交压力有什么,并且给孩子时间去思考。
当家长认真对待孩子的意愿,愿意与孩子站在一起去面对,而不是高高在上去对抗,很多难题都将出现沟通的突破口,孩子自然也就愿意去理解父母的感受了。
所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能否听懂和理解。
父母和孩子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有着各自真实的感受。
相互间的理解差异永远存在,这种差异不能仅靠经验去抹平,孩子不是乖乖按照父母要求的去做,就可以万无一失。更不能根据孩子一时的错误行为,直接给孩子定性下结论,将孩子推向恶的一边。
在发现孩子不理解自己的时候,还请多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也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学着去理解孩子,互相理解,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