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改革提出之后,“阅读能力”这个词就经常被老师和家长们挂在嘴边。
很多爸妈开始重视起了孩子的阅读问题,斥“巨资”给孩子买了很多课外书籍,在闲聊过程中也常会“炫耀”自家娃认了多少字、看过多少本书。
但大量阅读之后,书中的知识真的能被孩子消化掉吗?
前两天,同事李姐接到了老师的电话:她儿子小伟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却无法流畅地写出一篇合格的小短文。
另外,孩子的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好,尤其是做阅读理解类的题目,经常出现审题不清、表述错误的问题。
李姐对此也百思不得其解——从小她就给小伟看绘本、读故事、带他去图书馆,不仅各类名著、读物更是一摞摞地往家搬,还给孩子制定了读书计划,要求小伟每月最少要看完5本书……
几年下来,小伟的阅读量超过了很多同龄的孩子,可他成效却不明显。尤其是小短文,更是写得一塌糊涂——
据小伟自己说,只要让他写点东西就觉得大脑一片空白,半天憋不出一个字,要么全篇流水账,要么就是毫无逻辑、词不达意。
说起这事,李姐就愁得掉头发:

显然,在对待孩子看书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有个误区:孩子阅读速度越快、看过的书越多,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也应该越好。
但事实上,“多看书”虽然和学习有一定联系,但并不代表一定成正比,“阅读速度快”“读书多”更不能成为孩子优秀、涉猎广泛的“计量单位”。
我身边就有不少真实案例:
有一些孩子看书非常快,几天就能看完厚厚一本散文集。但你要是问他书中作者抒发了哪些想法和见解,又对某些场景进行了哪些优美华丽的描述,可能孩子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
而相反的,有些孩子看书不多,可能一年都看不完几本书。但他却能跟你分析书中涉及到的人文地理,甚至在某一事物上,他会提出跟作者完全不同的看法和理念,并能将自己的观点说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
写不出精彩的作文、读不懂题目问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答案却不知如何准确表述出来……有不少孩子“饱览群书”,却依旧“腹内空空”,成绩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家长和孩子过于重视“阅读数量”,却忽视了“阅读质量”。
父母花费大量金钱用于买书,孩子也花费大量时间用来看书。但在看书过程中,孩子只是走马观花,并没有思考、理解、吸收书本中的内容和知识,也就更别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了。
这样看书,不管读了多少本,也是所谓的“无效阅读”。
通常,“无效阅读”的孩子会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
1阅读速度过快不少孩子在看书过程中常常一目十行,只关注故事的主要情节,对书中的细节描述一扫而过,压根没有记住。
在这些孩子眼中,阅读只是一种消遣和应付父母的“工作”,而不是吸取知识的过程。以这样的心态来看书,你还期待他们能有什么收获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