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战场”,所谓胜者,有不败之胜,有坚持之胜,有借势之胜,有狮子搏兔之胜,有以弱击强之胜,有势均力敌之胜。当然,它们都围绕谋略战术展开。
以逸待劳,伺机而动,谋夺胜场,这是不败之胜。《孙子兵法》就有提到此类战术。游击战就是此类典型战术,先利于不败之地,敌乏我进,敌变我进,聚力攻其弱点,以小博大,以点破面,争取最大效率战果。

坚持之胜
有人说,“谁笑到最后,谁就是胜者”。此为坚持之胜。你的对手实力远胜于你,十个百个你加起来也无法战胜他,实力悬殊之极。他垄断市场,你和其他同行只能喝点稀汤。其他同行有了转行的打算,只剩你自己在坚持;他们的实力有些比你要强,但气力一泻,你渐渐超过他们,终于你身后再也看不到他们。你的最强对手却战略出现了错误,他开业有余,守城不足,日渐骄纵,终于被市场、政治抛弃,你成了第一位的那一个。这时,后面的人想追你,难度太高了。但你也要努力保持不犯规,不履前车之辙。最终,成为新的垄断巨头,拿下冠军宝座。
因为,你看到了市场规律,也看到了对手犯错被淘汰的可能,坚持这一段或许就是胜利。寄希望于对手的犯规出局,其实这是很被动的战术,适用于此类红海景场,不推荐。
司马氏代曹,就是此类战术。因为那个时代能人太多,司马懿能力再强也斗不过,只能把他们都熬死,才是司马氏起家的时候。

借势之胜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最典型的借势。借天势、地势、人势,孟子在该篇详细介绍了借势之胜的道理。淝水之战、长勺之战,说是以弱胜强,其本质是对势的运用。前者借苻坚大军人不和,东晋大军人和,一出一进,以双倍之势压人,号投鞭断流的苻坚军顷刻四散;后者,以击鼓法,泄敌方之军势,鼓我方之军势,一出一进,齐军败北。
狮子搏兔之胜
领袖的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无力反抗的敌人,也要拿出狮子搏兔的心态。项羽鸿门宴好面子,玩妇人之仁,自刎乌江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当时的刘邦已经是砧板上的鱼肉,结果被放跑跃龙门成了真龙,不知道项羽最终是否有过悔意?

狮子搏兔之胜,既是打破敌方的侥幸心理,不给其纵虎归山、东山再起的可能,又是对其他虎视眈眈的狼鹰们的警示和威慑。
以弱击强之胜
这里要提到的以弱击强之胜,是正面战场中的以弱击强。因为在某些局势下,缺少掩护,正面对敌成为不得不采取的战争模式。与不败之胜有相同之处,就是击其弱点;不同之处是极有可能在正面对战中由于反应不及败北。不败之胜和以弱击强之胜,都可以说是借势之胜,但更多是借“己势”,少借“他势”。借“己势”以求存,借他势以“杀敌”。两个人搏击,无法借助任何其他工具,体格较弱者,以自己的闪躲能力求存,以稍弱的力量击打对方的弱点,就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