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平时学习复习的时候习惯于老师讲题解惑,做题、考试时不善于自行思考,喜欢去“套”。当题型稍微变换,就有点无所适从。做练习的时候喜欢参看答案或在课本寻求解答,有思考却往往不能深入。
虽然有些同学整理一些错题本、典型题等,但却缺乏融汇贯通的能力。简而言之,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做题思想。
4. 心理素质不过关
有的同学因短期内成绩无法提高,导致心理紧张、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考试时紧张、焦虑。一个问题往往反复无法确认,考试时间不够,于是成绩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丢分严重,无法把自己的真实水平反应出来。
5. 耍小聪明,不注重细节,不规范自我
这类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成绩起伏较大,善于思考,喜欢钻研问题,但是往往不够稳重,往往在复习过程中喜欢“啃大题”,抓大放小,忽略基础。在复习中,看一眼觉得很熟悉,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会了。但实际情况是没有理解透彻。
考试时大题难题能做对或写出较为接近的步骤,也基本符合解题思路,但往往因为“粗心”“马虎”等问题在小题或者细节上丢分,往往因为看错条件、某个环节计算错误、草稿乱打,找起来手忙脚乱等。
这类学生由于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或不完善,非常容易被其他信息误导而导致丢分,所以小聪明可以发挥,但是不要去“耍”,而要更加沉稳。
图片
中等生如何在短期内提高?
1. 回归课本为主,找准备考方向
建议中等生根据自己的丢分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方向,基础差的学生层层追溯到自己学不好的根源(如果自己没法梳理,要找一个靠谱的老师帮自己梳理)。
曾有个学生数学成绩十分不理想,从头复习还是没有效果,原因是他初中的基本数学思想还没有成型(几何部分),于是找到相关的初中教材重新回炉复习了之后,才逐渐稳步提高,最终高考数学考了128分。
无论哪个学科,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层层关联的,基础不好的同学应该以课本为主,配套练习课本后的练习题,以中等题、简单题为辅,逐渐吃透课本,也渐渐提高信心。
如果是需要大量记背的学科,一定要找到欠缺的记忆点在哪,如英语单词、句子等,课本单元后都有对应的练习,或者利用同步的练习册进行复习。只要把基础抓好,那么考试时除了一些较难的题目,基本上都可以凭能力拿下,分数的高低仅仅剩下发挥的问题。
一般来说,除非基础特别差,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就能把基础抓牢,当基础复习差不多以后,要转变为以题为主导,即充分利用作业试题、试卷。
2. 合理利用作业试题、试卷
简单题、中等题一方面可以印证、检验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又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的复习信心,在选择作业上,简单题、中等题尤其是概念理解应用题一定要自己动手做,还要进行总结。
难题可以参考答案,但要认真思考其中的步骤推导思想和转化思想,这些都是高考所考查的。语文要充分利用试卷,其中的成语、病句要注重收集,文言文虚实词记得要摘录,英语单选注意把正确选项带入题目,念熟,形成语感,同时思考阅读、完型题中,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原文信息,他们有何特点和提示点?要这么去利用每一次作业和试卷,那么成绩将会短期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