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工队灵活机动,善于进行政治宣传,能钻进敌军的“心脏”,瓦解敌伪势力,扩大八路军的影响。如冀南军区各武工队曾对伪军政人员提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果”“瞒哄鬼子,早留后路”等口号,启发他们进行“良心大检查”和“死心汉奸检举运动”,向伪军政人员指出三条出路:一是“甘心当汉奸,日久之后,日寇不相信,枪毙活埋——死”;二是“作恶不改,自绝国人,国法难容,被抗日军民逮捕——死”;三是“不忘祖国,暗中抗日,反正杀敌,赎罪立功——光明”,通过争取伪军家属等各种办法规劝他们弃暗投明,结果冀南一个县伪警备队共500多人,被瓦解者几乎一半。也难怪敌后武工队被人们誉为“对敌斗争的‘袖中利剑,怀中匕首’”。
敌后武工队的反扫荡
敌后武工队是根据地派出武装工作队秘密深入敌占区开展斗争的工作组织。他们深入敌后,发动和组织群众,恢复、建立共产党的组织,运用各种方式打击、动摇与瓦解日伪军,削弱、摧毁伪政权与伪组织,以配合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各武工队组建后,即开赴敌交通线和据点附近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民兵,摧毁或改造伪组织,然后对敌据点实行围困,并进行军政攻势。通过内外夹攻,把据点的敌人挤走。山西忻县蒲格寨是靠近敌人根据地的一个大据点。刘笃庆率领的武工队进到该地后,发动周围几十里以内的群众全部搬到根据地,彻底孤立敌人。又在一个主力连的配合下,组织群众围困据点,并开展地雷战和民兵联防站,使被围困在炮楼里的敌人无法得到接济。由于怕挨冷枪,他们连上厕所都不敢出炮楼,炮楼里很快便臭气熏天。经过一年多的斗争,敌人不得不狼狈撤出。到1943年底,晋绥军区运用这种方法共挤掉敌人据点58个,摧毁伪政权535个,争取反正503个。

1943年冬,伪第三方面军吴化文部驻山东鲁村煤矿的两个营,开赴松固一带参加敌冬季大“扫荡”。鲁中军区雁克东武工队进到鲁村以后,探知吴化文要陪同日军长岛旅团长到鲁村煤矿参观新设备的消息,便赶在日伪头目到达前,炸毁了这座矿井,使60多间房屋和刚从济南运来的新式挖掘机化为灰烬。次日,当吴化文陪同长岛乘车来到现场时,面对一片焦土不知所措,遂急忙将刚离开矿山三天的两营伪军,从“扫荡”前线调了回来。主力部队在雁克东武工队和山东其他武工队配合下,粉碎了敌人的这次冬季大“扫荡”。对武工队在反“扫荡”中的作用,刘伯承曾说:“敌人来根据地扫荡,我们就派武工队深入敌占区,白天隐蔽,夜间或攻据点,或炸仓库,这么一打,敌人就得回头,来扫荡的部队就匆匆忙忙调回去了。”
山东抗日根据地将这一办法形象地称为“翻边战术”,即以边沿游击区为跳板,翻过边沿区,打到敌人纵深心腹地区,在敌占区开展工作。也就是“敌人打进来,我就打过去”。武工队还积极发动群众,组建“看坡队”等深入敌后的抗日武装组织,以巩固根据地和扩大解放区。“看坡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日伪军劫夺老百姓的粮食。“看坡队”深入敌占区后,迅速在群众中进行串联,推行“不资敌公约”,借用群众习惯的传统形式倡导反“征粮”合同。在收获粮食的季节,由武工队提供帮助抢收粮食,通过多种方式保护群众的粮食不被日伪军劫掠。山东军区l943年共开辟隐蔽抗日地区5万平方公里,建立了8000多个村庄的隐蔽工作,团结群众300余万人。
武工队“灵活、机警、大胆、勇敢,神出鬼没,飘忽不定”的斗争方式改变了敌后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冀中地区在1942年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在保定地区先后拔掉了化西、乌马庄、东石桥等村的敌人炮楼据点,奇袭了保定火车站,镇压了一大批罪大恶极的汉奸特务和叛徒,给敌人以很大的震慑,当地群众高兴地说:“八路军下山了,岗楼被端了,妇救会募捐了,儿童团也背着红缨枪喊起一二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