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乡贤根在城市
宋 圭 武

“乡贤”一词出现,最早见于东汉。但实际乡贤的产生,大约有稳定村庄的社会,都应存在乡贤这样一类人。所以,乡贤应与农业社会相伴生,尤其是定居农业。
如何界定乡贤,一般指德才兼备并受到乡里人敬重的人。明代蒋冕将乡贤定义为:“生于其乡,而众人共称其贤者,是为乡贤。”嘉靖十三年(1534年),官方给出的定义是:“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明代在选择乡贤时,除了考虑功德言之外,是否为官也是乡贤评定的必要条件。而到了清代,则把是否出仕,不再视为评定乡贤的必要条件。只要你在乡里有善举,比如一些商人在家乡建义田、设义学、修建道路桥梁等,都有可能被认定为乡贤。明清两代乡贤的确立,需要由地方公举,再经官方审核批准,然后进入乡贤祠。到了近代,北洋政府曾以官方名义,树立了一批乡贤。
从中国古代历史看,乡贤的产生也是一种均衡。第一,乡贤的产生与我国古代村庄缺乏流动性密切相关。由于缺乏流动性,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就具有了长期特征,这有利于道德培育。因为在长期博弈的情况下,个体违规的成本是巨大的。第二,中国文化中重视亲情和乡情的元素是催生乡贤的文化动力。这种重视亲情和乡情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村里人角度看,都是乡里乡亲的,容易产生信任感,这就容易树立乡贤的组织权威。另一方面,从乡贤角度看,也认为都是乡里乡亲的,都是自家人,何必计较那么多,自己多贡献一些也是应该的。
解放以后,我国农村全面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从此,我国农村社会有组织的政治权威代替了自发产生的乡贤权威。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又恢复家庭承包制生产经营方式,这又为乡贤产生提供了基础和土壤。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也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空壳化问题,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土地撂荒严重,农村文化荒漠化,等等,在这样背景下,如何催生新乡贤,笔者认为,在城市经济占经济主导地位的今天,城市是新乡贤的主要孵化器。
首先,农村自身产生新乡贤的基础已经很薄弱。主要原因有:一是当代农村已经具有高度流动性和开放性,导致道德缺乏进行自我积累的基础;二是农村人口的转型也不利于新乡贤产生,随着高素质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素质会面临下降趋势,尤其是随着农村老龄化加重,更不利于农村自身产生新乡贤群体;三是在城市经济占主导的情况下,由于资源在城市中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农村,这将进一步促进农村优势资源的流失,包括土地、资金等,都会更向城市方向移动,同时,也让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更难。其次,当代文化,城市文化是主导形态,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跟风者。再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达的今天,如何解决工农协调、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主要需要借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战略来实现,这也就决定了新乡贤的产生,更多需要从城市门走出。
城市如何发挥好新乡贤文化的孵化器作用,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自身的文化建设。城市不能只是物质的扩展,更需要文化的提升,文化是城市更重要的本质。第二,城市文化建设要添加新乡贤元素。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大力宣传新乡贤文化。要通过文化的力量,激活城市人奉献家乡的精神。第三,要更加注重城市农民工群体的文化建设。建设农村新乡贤文化,不能缺少农民工群体的文化建设。现在的城市农民工,虽然人在城市,但根在农村,将来除一部分能留在城市外,大部分都可能要返回原来居住的乡村。这部分返回的农民工,将成为未来农村文化的引领者。第四,新乡贤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应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激励城市优秀人才资源向农村积极流动。第五,知识分子要发挥好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