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探索实行半计划半市场模式
建议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探索实行半计划半市场模式
宋 圭 武
内容提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要更多依靠制度红利促进乡村发展。从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看,笔者建议探索实行半计划半市场模式。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看,应重点立足推进合作化和组织化。为此,建议国家大规模兴建一批国家农场或集体农场。从降低市场风险看,应重点推进农业的订单化建设。从提升农产品质量看,需要大力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 制度创新 集体农场 半计划半市场
乡村振兴如何振兴,在重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乡村倾斜投入的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制度性供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要更多依靠制度红利促进乡村发展。
一、制度是生产力更重要的促进变量
相对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投入,制度是更重要的生产力促进变量。制度是发挥好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良好的制度设计,会一定程度弥补物质要素的欠缺和不足,而不好的制度供给,会导致优质的物质要素投入也产生劣质的结果。另外,良好的制度供给,又会对资金、人才、技术等优质要素形成极大吸引力。最终优质制度与优质要素充分结合,互相促进,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制度要素是激活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激活内生动力,这是实现乡村长远振兴的根本举措。乡村只有形成自我强大发展能力,只有实现长远振兴,中国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才有最雄厚的基础。另外,目前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总体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的国情。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积极发挥制度要素的作用,更需要挖掘制度的潜力,更需要充分利用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弥补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不足。
二、中国农村承包制改革利弊分析
改革开放,中国农村最大的制度创新是承包制。但从实际看,中国农村承包制改革,既对农村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诸多弊端。积极的作用是:一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自己给自己干活,更少了偷懒的心理倾向;二是在市场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农民不存在买难的问题,这对农民收入增长有较大促进作用;三是对农村强人有利,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带头致富;四是农民有了更大自由,可以更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空间,这也是一种福利。但不足方面是:一是改革形成了事实上的农村小农经济模式,这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分工效益;二是在市场农产品短缺解决的情况下,农产品销售需要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冲突加剧;三是对农村弱者不利,一些弱势家庭境况越来越差,甚至成为底线生存者;四是导致国家与社会分离,农村社会管理成本加大,国家政策落不到实处,催生了一些形式主义落实或数字落实问题;五是不利于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合作的生产方式对合作互助精神建设十分不利,原子化的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剧了精神世界的原子化。
问题是既然农村承包制改革有诸多弊端,我们又如何看待乡村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乡村发展是一个合力作用的结果。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等,都是有效促进。另外,高考制度的恢复,也对乡村发展产生了间接和直接的促进作用。一是高考制度有效促进了国家知识要素的增长,而知识要素的增长又极大促进了技术的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进一步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二是高考为许多乡村家庭孩子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而孩子的上升,又带动了家庭地位的上升。从实际统计看,现有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大都在初中以下,这也说明高考与农村家庭富裕具有很大相关性。另外,改革开放后计划生育制度的大力实施,也大大减轻了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不仅自身人口过快增长,而且一些城市人口也大量迁入农村,包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这客观增加了农村社会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制约了人均土地产出率水平的提高。另外,不像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总体国家对农村农业的各种补贴大幅增加,这也是促进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国家发展战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推进因素。因为战略的转变,减少了农民许多无效劳动,可以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