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探索实行半计划半市场模式
另外,有了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场,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各种补贴,都可以集中补贴到各个农场,这也有利于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另外,国家在发展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场的同时,对已经发展比较好的家庭农场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也要鼓励发展,不能强制解散归入国家农场或集体农场。另外,从经营目的看,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场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更注重社会稳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效益等,不能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经营目的应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另外,目前,我国乡镇普遍存在人员超编问题,一个乡镇二百左右人,人浮于事,没有生产效益,还得国家发工资,应将这部分非生产领域劳动力中的一部分转移到生产领域,在保留其一部分工资待遇(不是全保留)的情况下,具体可分流到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场,从事实际农业生产。其中分流职工与原工资待遇差额的部分,可根据农场经营情况实行灵活补贴。这样的好处是,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同时,还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外,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场在招收职工时,应优先考虑贫困群体。
另外,在探索推进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场发展的基础上,可考虑实行村民自治模式与农场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实现在农场基础上的村民新自治。而现有的村干部,在自愿的基础上,可全部纳入国家农场或集体农场职工系列。
(二)从降低市场风险看,实行半计划半市场模式,应重点推进农业的订单化建设。但推进订单化建设,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目前乡村社会存在的一些订单农业,弊端诸多,尤其违约情况很多,并没有真正发挥好降低市场风险的作用。所以,发展订单农业,应充分发挥国家的力量,应探索国家订单形式。因为国家订单不存在违约的情况,这就有利于对市场风险的真正规避。具体就是国家对农产品如何生产,生产多少,提前预定。具体预定指标可提前分配到各个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场,由农场根据国家订单要求进行生产。
(三)从提升农产品质量看,实行半计划和半市场模式,需要大力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建设。民以食为天,生态化应是现代农业最核心的品格。建设现代农业,应重点推进生态化建设。从技术角度看,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农业技术开发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好国家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优势。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应更多体现在技术方面。另外,现代农业建设也需要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的优质元素,尤其要注重发掘传统农业中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四)从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看,实行半计划半市场模式,就是农业经济管理形成计划管理和市场管理两套体制,形成两条腿走路模式。也就是农产品的一部分(大体是一半的比例)应在国家计划的盘子里流动,包括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完全受国家计划管理;另一部分(也大体是一半的比例),则不属于国家计划管理,完全在市场的盘子里流动,由农民自主经营。而在国家计划盘子里流动的农产品,从生产看,是国家将具体生产指标分配到各个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场。从流通看,是国家根据分配的生产指标按固定价格收购。从消费看,国家应实行部分农产品的指令消费,即国家将收购到的农产品,由国家直接分配到各国营企业和一些单位职工,供企业和职工直接消费。同时,国家将收购成本直接从企业和职工身上扣除。这样的好处是,由于中间流通费用减少,企业和职工也降低了消费价格,实际福利并没有减少,同时,农民也有了稳定收入,同时,国家也减轻了货币支出,少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总体看,实行半计划半市场模式,其好处是:一是可以有效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方面的优势,同时规避其不足。二是可以实现计划和市场的互相促进。因为若计划盘子效益好,必然会吸引要素向计划的盘子流动,若市场效益好,必然会吸引要素向市场盘子流动,最终实现计划盘子的要素边际收益与市场盘子的要素边际收益相等,实现总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可以有效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出了问题,是哪个农场生产的,一查就清楚,这就容易从源头上实现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四是计划生产收益的稳定性会让生产者农民更有安全感,这有利于缓解农民的心理焦虑。这虽然是一种心理效应,但可以肯定会实实在在提高农民的幸福度和生活质量。同时,市场的存在也为农民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农民有了更多增加收益的渠道,最终农业经济实现了稳定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五是也增加了社会消费者福利。消费者既享受了计划盘子的低价格的优势,又可以享受市场盘子的多样化优势。(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