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用来炫耀的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流,若把语言作为炫耀知识学问的资本,就大可不必。
用何种语言交流,要看听众需要。若听众都是中国人,或大部分是中国人,就应尽可能用汉语。若听众全是外国人,就应选尽可能让更多人听懂的语言,比如英语等。
在中国的大学,完全用英语教学,值得商榷。一些中国的学者,在中国自己举办的论坛上,用英语发言,也值得商榷。比如,若一个美国的学者,在美国举办的论坛上,面对美国的听众,用汉语发言,美国听众会如何感想?
另外,也不能用外语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学者学术水平或思想水平的主要标准。目前,有一种误区,似乎是谁的外语水平高,就学术水平高,或思想水平高,其实,这是两回事。学术水平,或思想水平,更多代表对世界认识的深度,而外语水平,多代表知识的广度。这里广度与深度,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另外,外语水平好,多代表记忆力好。但记忆力好,未必理解力强或思考力强。记忆力与理解力或思考力,也是两回事。
真正朴实的学者,会更多用语言来交流,而不是用语言来炫耀自己。用语言来炫耀自己学问的学者,其实,更多暴露的是自己的无知。因为这样的学者,既没有学会做学问,也没有学会做人。
从教育的角度看,对语言的学习,应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比如,中小学语言课,可多一些语言种类,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不一定都统一开英语课,或英语是必修课。大学也应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学习选择的自由,不一定非要英语过几级才允许毕业等。
中国的学校,应把中文作为主要的语言课。中文应成为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还有数理化、生物、计算机等,都应成为重点考试科目,把外语应放在次要位置。
宋圭武2021年4月3日星期六写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