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劳动价值论

宋 圭 武
劳动价值论是真正科学的价值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
一、劳动价值论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论
首先,把劳动作为新学说的出发点,蕴涵着马克思对人的劳动的深层理解。这种理解主要表现为:(1)社会存在的不可分解的最终要素,是人的设定目的的实践活动,劳动是实践活动的原型。(2)劳动不能仅仅从满足需要的手段的意义来理解。“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这种活动“正是在改造世界中,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3)劳动过程本身包含着目的论和因果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一个成功的劳动过程,总是在利用自然界的因果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目的。劳动是对既定存在情境的永恒超越。这种超越,正是人的自由。马克思说:在劳动中,目的“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的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3]正是从劳动的这一理解出发,马克思重新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指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本质”。[4]既然如此,财富的生产便应该在社会可支配的总劳动量中找到一个相应的尺度。任何一种商品,不仅要以货币这一经验的、外在于人的尺度来衡量,而且要用劳动时间这个理论尺度来衡量。如果外在于人的财富世界没有作为人的活动产物来理解,那就表明人的理性陷入了拜物教的束缚。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确沟通了财富世界与人的世界的本质联系。
其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清楚表明:劳动者是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无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还是在经济学中,劳动范畴反映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的生产活动,是人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活动。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创造精神财富。人在劳动中,不仅体现了人的本质,而且其对象化的结果,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类的一切财富本质上属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劳动能力的结果。人类的发展与人的对象化发展是同步的。人的劳动体现了生产力真正的内涵。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自然半沉睡的潜力发挥出来”[5]的结果;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刻的基础。所以,劳动既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的对象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劳动者就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
再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表明,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采取了一种非本质的存在——异化形式。这种异化形式的主要表现为:(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反映的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即分配关系。(2)生产活动和生产者相异化。这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的原因。马克思说:“对工人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6](3)劳动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仅仅成了谋生的手段。(4)人和人相异化。劳动产品只所以作为异已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这是因为他属于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马克思认为,产生上述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并借助异化概念的分析,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第四,劳动者的真正自由的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追求。在《资本论》里,马克思提出未来社会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而“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7]所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其实质就是要建立一个使劳动者真正体现劳动自由的社会,并进而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所关心的就是使人从那种毁灭人的个性、使人变形为物、使人成为物的奴隶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不是针对收入的分配方法,而是针对它的生产方法、它的毁灭个性以及它使人沦为奴隶的生产方式。所以,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仅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是通过恢复一切人的自由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并达到那样一个社会,在那里,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人不再是“畸形的”,而是变成了充分发展的人。所以,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去创造一种生产形式和社会的组织,在这种形式和组织中,人能复归他自身,并以他自身的力量掌握世界,从而跟世界相统一。在那里,消除了存在与本质的对抗,消除了主体与客体的分裂,人不再是许多陌生人中的一个陌生人,而是在他自己的世界上;在那里,他是自由自在的,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