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由于人类的决策总有一个短期和长期的选择替代问题,所以,本能与理性,也客观存在冲突。在长期内,由于总有一个不确定性的因素在里面,而有的人,偏好确定性,这样就会更加照顾本能和短期的需要,而有的人,更偏好未来,这样就会更多照顾理性和长期的要求。但这里本能与理性所体现的冲突,实际是人的理性基于偏好在时间区间选择上的冲突,是理性自身的一种内在冲突,而不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一种冲突。
所以,笔者认为,本能与理性,本质是统一的,人在一切意义上,都是理性的,人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性的存在。
(三十一)提出人力资本应包含道德资本,同时人力资本建设要更加注重道德资本建设
在以往关于人力资本范畴的界定中,总体倾向认为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技术、知识、经验、身体素质等方面。笔者认为,这样界定人力资本范畴是不完整的,完整的人力资本应包括:知识资本、心理资本、身体资本、社会资本、道德资本等方面。关于人力资本建设,笔者认为,第一,尤其要重视道德资本的建设。在以往的人力资本建设中,往往是注重了智力资本以及身体资本等方面的建设,而对道德资本建设重视不够。和智力资本相比,道德资本对发展而言,意义更重大。第二,也要重视心理资本的建设。第三,在人力资本建设方面,公平的竞争制度是很重要的。第四,也要加强教育、培训等。第五,人力资本建设和开发要以人为本。
(三十二)提出建立大经济学范畴
时代呼唤经济学应走向大经济学范畴。大经济学的框架是:应变“经济人”假设前提为“社会生态人”假设前提;应进一步拓展资源稀缺性的概念;关于人的收益范畴应包括物质收益与精神收益两个方面;数学、心理学、宗教学应成为经济学研究三个重要的学科基础;要更加注重国民幸福度的提高;要更加关注公平问题;要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大经济学理论既需要超越自由主义,也需要超越凯恩斯主义;大经济学既要关注分工的优势,也要关注自给自足经济的优势;大经济学需要新重农主义;大经济学研究要更多关注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问题;大经济学的资源配置均衡是多重均衡。
(三十三)提出应提倡“尊德重教”,而非“尊师重教”
是“尊师重教”,还是“尊德重教”?其实,更应提倡的,是“尊德重教”,而非“尊师重教”。
人与人之间,本质都是平等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不能以职业分工为理由,要特别突出尊重某一类职业的人,而是不同职业之间,都应互相平等尊重。
对老师而言,人们尊重的,更应是老师的道德水平,而非知识水平。因为若老师没道德,叫人如何去尊重?
社会有尊德,社会才会有真正的尊师,提倡尊德要比提倡尊师更重要。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知识,更需要道德,但道德正成为稀缺品,这更彰显尊德之重要性。为此,建议国家大力提倡“尊德重教”。
(三十四)经济学教科书一般认为,“ 完全竞争市场最有效率”,但笔者分析认为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命题
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最有效率,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产品价格低于不完全竞争市场,而产量又高于不完全竞争市场,而且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这种观点也成了一条基本原理,但笔者经过研究分析,认为这应是一个很有问题的命题。笔者的结论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切现实存在的任何市场结构,本质上都是有效率的,并且是各有利弊。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很缺乏效率的情况,但就总体和平均意义而言,结论应当是成立的。
(三十五)研究提出从长期看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质也是均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