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函数:我的观点
宋 圭 武
内容提要:笔者认为,一切直接能增加效用的行为都可属消费范畴。新的消费函数应体现如下特点:一是不仅要注重物质收入因素,也要注重精神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二是对一生的理解不仅要考虑现世情况,也要考虑有来世的情况。三是对个人消费偏好不仅要考虑其不变的情况,也要考虑其变化的情况。另外,笔者也认为,所谓的“库兹涅茨反论”,根源就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在短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有较大作用,但在长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短期消费函数将反映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平均消费倾向就有可能是递减的;但长期消费函数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反映不明显,所以平均消费倾向就有可能是稳定的。
关键词: 消费函数 消费 研究
消费函数是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支出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函数这一概念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提出。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函数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若干新的假说及相应的函数式。
消费函数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之中。西方的宏观经济模型通常把消费函数作为其核心方程之一。中国学术界从80年代开始消费函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将消费函数纳入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中。
一、有关消费函数的一些基本观点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第三篇中,专门讨论了有关消费函数的理论。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同收入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即:
C=f(Y)
式中,C为消费,Y为收入,f表示消费关系。
凯恩斯认为主要有八个主观因素影响人们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建立准备金,以防预料不到的变化;为可以预料到的未来个人和家庭的需要作准备,如年老、子女教育等等;出于一种本能,总希望未来的生活水平能比现在高,而需要存钱;牺牲目前的消费,赚取投资收益;即使心目中不一定有什么用途,也想存钱来维持个人的“独立感”;把存钱作为投资或进行企业经营之用;把存钱作为遗产,留给后人;纯粹的吝啬,以至节俭到不合理的程度。凯恩斯进一步认为,这些主观因素在短期内变化缓慢,而可视为稳定因素。
同时,凯恩斯还认为,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不仅有上述主观因素,还有六个客观因素:工资单位的变化;收入与净收入之间差距的变化;财产的货币价值意想不到的变化;利息率的变化;政策的变化,主要指所得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变化;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
在凯恩斯看来,除了第一个因素以外,其余五个因素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对消费支出影响甚微。
由此凯恩斯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之中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增加,不如收入增加之甚。”这就是凯恩斯在1936年首先引入的绝对收入假说。该假说包括三个命题: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在零到一之间;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上升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