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凯恩斯消费函数可简化为:
C=a+bY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收入;总消费=自发消费+引致消费。
其中:自发消费(a)——是指不受收入影响以及本能消费需要所形成的消费;引致消费(
)——就是指受收入因素和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所形成的消费,这里,
。
在早期的实证研究中,通过统计调查分析,有许多研究结论支持了凯恩斯的短期消费函数假说。另外,许多经济学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消费函数。
(二)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
美国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42年对美国1869---1938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他发现,在1869---1938年长达70年的时间内,虽然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869年的93亿元上升到1938年的720亿元,国民收入大约增加了7倍,但人们的消费始终与收入维持于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一直在0。84与0。89之间徘徊。
库兹涅茨的这些发现表明,在长期消费函数中,消费为收入的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并不是呈递减的趋势,而是相当稳定。若以常数K表示消费与收入的固定比率,则长期消费函数公式为:
C=KY
这便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反论”。因为它明显否定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第三个命题: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上升而下降。
后来又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长期时间序列的分析中,得到的是具有稳定的平均消费倾向的消费函数形式,亦即没有截距项的线性消费函数;但从截面数据分析中却能得到凯恩斯的短期消费函数形式。
(三)斯密塞斯的消费函数
斯密塞斯是最早调和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矛盾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在短期内,消费者是根据现期收入水平来决定将其现有收入的多少用于消费,消费占收入的比例随现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储蓄则随现期收入的提高而增加。
与凯恩斯不同,他认为虽然短期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但在长期消费函数中,除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外,还有其它诸多因素会对消费产生影响。这些收入以外的因素会使消费曲线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移,从而导致从长期来看,消费与收入具有比例关系。
斯密塞斯认为,收入以外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人类生产的发展,享受水平的提高,增加了消费支出;人口向城市集中,助长了全社会消费倾向的提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使社会消费倾向增加;新产品不断出现,增加了必需品的范围,从而使人们的消费支出增加。
(三)杜森贝里的消费函数
杜森贝里从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两方面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的矛盾。他认为,在短期内消费函数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而使消费与收入偏离长期固定比例,但在长期过程中,人们的消费函数要受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影响,使收入与消费保持一个稳定的关系。
杜森贝里通过研究认为,消费函数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他把消费函数的这一特性归因于相对收入效应,并依次为基础在他所著的《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与绝对收入相对立的相对收入假说。其基本要点是:
1.在消费上人们相互影响,存在攀比倾向。一个人将其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费,不取决于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取决于他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2.消费具有习惯性,它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的影响。如果目前收入低于过去的最高收入,人们宁愿减少储蓄来维持已经习惯了的消费水平。
(四)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