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如何避免改革悲剧

宋 圭 武
从历史看,中国发展有一个怪现象,大凡改革,多以悲剧告终。这悲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要么改革成功了,促进了国家发展,但改革者自身成了改革的祭品;要么改革失败了,改革不仅没有挽救国家,而且加速了政权的灭亡,而且改革者命运也多舛。
商鞅变法,改革让改革者自身成为祭品。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拉开全面变法序幕。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由于变法侵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商鞅遭车裂商鞅酷刑,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并造就了秦国的强大。
王莽改制:现实击碎理想的梦。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地起义不断。公元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以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为新朝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王莽即新始祖,庙号“新太祖”,也称为“新太祖高皇帝”“新朝建兴帝”,简称为新帝,于公元8年腊月至公元23年十月初六在皇帝位。即位后的王莽在这种情况下,意图通过改制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王莽改制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但王莽的改制的最终结果是:不但没有缓解当时的阶级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响应更始政权的军队入长安城。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退至渐台。将士全部战死。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后还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绶带,校尉公宾就见了,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得知尸体还在后,立即冲进室内砍下王莽的头,王莽尸体立即被争夺的士兵肢解。几天后,王莽的头被挂在南阳宛县市上,而王莽的改制也随着新朝的灭亡和王莽死去而画上了句号。
孝文帝改革:改革也没有挽救国家灭亡的命。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473 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但孝文帝改革的结局是: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永贞革新:越革越不新。所谓永贞革新,是指唐顺宗时期,以王叔文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永贞革新主要内容:第一,罢宫市、五坊使。唐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白居易《卖炭翁》诗就是对宫市的控诉。永贞年间,宫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五坊使也被取消。第二,取消进奉。节度使通过进奉钱物,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进奉。德宗时,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则50万缗,少也不下30万缗,贪官们以进奉为名,向人民搜刮财富,革新派上台后,通过唐顺宗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别有进奉。第三,打击贪官。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乘机贪污,史书称他“盐铁之利,积于私室”。永贞革新的最终结局: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以失败告终,仅历时100余日。最后,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伾外贬后不久病死,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8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 ,史称二王八司马 。革新失败后,宦官觊觎大权,朝堂朋党林立,大唐王朝愈加腐败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