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何以延续不断原因分析
宋 圭 武
内容提要:文明可按照神圣性程度分为世俗文明、科学文明、信仰文明三大类。任何文明的产生和生长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结合的结果。在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何以能单独延续下来,延绵几千年不绝,而且同化力极强,学界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应更多立足于文明本身特点分析,根本应与中华文明自身特性有关。首先,从世俗文明看,中华文明中的世俗文明是一种精致的世俗文明,而粗陋的世俗文明其延续的可能性较小。其次,从科学文明看,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更具有实用特征,这也有利于提高文明的存活概率。再次,从信仰文明看,中华文明中的祖宗信仰模式,也不容易被死亡。
关键词:文明 文明分类 中华文明延续
什么是文明?在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汉语中,“文明”一词有多种含义,有文采光明之义,有文治教化之义,有明察之义,有社会状态含义,一般与“野蛮”对应。在英文中,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一般而言,由于标准不同,对文明的定义必然不同。文明的定义总是与特定的价值观紧密相关。
一、文明分类及文明的产生与生长
如何对文明进行分类,有多种。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分法;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分法;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环境文明四分法;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心态文明、环境文明五分法;等等。笔者认为,文明还可按照神圣性程度分为世俗文明、科学文明、信仰文明三大类。其中世俗文明,主要是体现人类世俗生活层面的故事,科学文明主要体现人类理性的故事,而信仰文明主要体现人类信仰的故事。这里,我们可以把制度文明对应分解到三大文明中,其中涉及世俗生活的制度,可以归结为世俗文明框架,涉及科学文明的制度,可以归结到科学文明框架,涉及信仰文明的制度体系,可以归结到信仰文明框架。
任何文明的产生和生长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结合的结果。偶然性主要体现在圣者出现的概率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圣者就是文明产生的星星之火。但圣者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里与遗传及个人内省都有很大关系。另外,新文明的产生和生长,还与社会需要紧密相关,这种社会需要体现了文明产生和生长的必然性。比如,佛教的产生,一方面,释迦牟尼担当佛教的圣者,具有偶然性;另一方面,佛教的产生和生长,也具有一种必然性。因为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而佛教的“无常”等思想,也正迎合了社会对这种生命“无常”状态如何应对等的需要。再比如伊斯兰教,一方面,穆罕默德是否能担任伊斯兰教的先知,具有一定偶然性;另一方面,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是导致伊斯兰教的产生和生长具有了一种必然性。因为穆罕默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当时阿拉伯人盛行偶像崇拜、活埋女婴、部落间血亲复仇、酗酒赌博、高利贷盛行、人们追逐金钱、道德衰亡的时代。《罗马帝国的没落》一书中对此也有描述:“人的凶残几近失去常性,与禽兽无异。”在那些日子里,人兽难以区分,人只是野兽的化身。而穆罕默德的到来,正好弥补了社会这种法律、秩序与范式的缺乏。再比如基督教,耶稣成为基督教的圣者,也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但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使基督教的产生和生长具有了一种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