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明的死亡及中华文明何以延续原因分析
文明的死亡主要体现为信仰文明的死亡。而世俗文明和科学文明,则具有较强的传承性或存活性,尤其是世俗文明,其传承性或存活性更强。在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何以能单独延续下来,延绵几千年不绝,而且同化力极强,学界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应更多立足于文明本身特点分析,根本应与中华文明自身特性有关。
首先,从世俗文明看,中华文明中的世俗文明是一种精致的世俗文明,而粗陋的世俗文明其延续的可能性较小。由于任何一个民族本质都离不开世俗生活,所以,面对精致的世俗文明,必然更多是吸收,或被其融合。但神圣文明则不然,由于离世俗生活遥远,在面对外族入侵的情况下,或有其它变故,其信仰模式发生变化甚至死亡的可能性就很大。
其次,从科学文明看,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更具有实用特征,这也有利于提高文明的存活概率。李约瑟在其《中国古代科学》一书中指出:“中国人是一群喜好把理论投入实践的先行军”,“可以说,不愿埋首于纯理论,尤其是几何学理论的作法给中国人带来了诸多裨益。例如,中国天文学家不像欧多克斯和托勒密一样推导天体形态,但却避免了假想天体为同心结晶的固态球状物,而这种思想在欧洲中世纪始终占统治地位”。台湾物理学家吴大猷,在1976年的一篇名为《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演讲中指出:“我国两千年来有甚多的技术发明,这早于西欧,而科学未得发展,乃我国偏重实用过甚,虽有发现发明,但未能脱离实用的视野,作纯抽象的研究之故”,“我国的发明,多系技术性、观察性、记录性、个别性,而弱于抽象的、逻辑的、分析的、演绎的科学系统”。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制陶、冶炼、农业、水利等实用技术总体要远远领先于当时的世界水平。而这种以实用为特征的科学技术体系,一是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掌握和传播。因为这也是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所致。而若科学文明更多具有抽象演绎理论特征,则这种科学体系会更多只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一来社会需要少;二来多数人也理解不了),这就更容易产生文明的断代现象。二是以实用技术为特征的科学文明,由于与信仰文明距离较远,这也不容易与信仰文明产生冲突,从而也提高了自身的存活率。
再次,从信仰文明看,中华文明中的祖宗信仰模式,也不容易被死亡。因为对祖宗的崇拜和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天然感情,也是任何民族都共有的一种模式,区别主要在崇拜的程度不同,所以,祖宗崇拜也就容易被其它民族所认可或许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祖宗的信仰崇拜模式也就容易被保留下来或不被同化。
第四,中华文明在世俗文明层面的精致性和科学技术文明层面的实用性表现是多方面的。从吃的方面看,中国的“吃”文化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中国人对于“吃”不单单是要求“饱”,在中国的“吃”文化中它还包含了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其中蕴涵了众多的人生哲理。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从穿的方面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其鲜明特色的服饰文化,是世界上服饰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从住的方面看,中国建筑艺术也是一座庞大的物质和文化知识宝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人本性,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从世界范围来看,古代建筑文化大约可以分为七个主要的独立体系,但诸如代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美洲等建筑体系,有的早已中断,有的流传不广,有的影响有限。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而其中流传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成就最为辉煌的又要数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王其均著《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前言,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