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奖励基金具体可统一归到人社厅管理,或者社科类的奖励基金可归入省委宣传部管理。每年省上投入数额可控制在10亿人民币左右。也可对省上现有的各种有关科研奖励资金进行整合,统一归类到科研基金里面。若省上资金有困难,也可通过社会募捐方式筹集。
2.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识别认定制度和惩罚制度。科研成果识别认定制度应由一些权威专家主导分类制定完善,切忌有关行政部门主导制定修订。若没有精准的科研成果识别认定制度,奖励必然负作用巨大,还不如不设奖励。另外,在完善科研成果识别认定制度方面,尤其需要多一些公开化的措施。包括科研成果的申报、科研成果的主要内容、科研成果的认定等过程,能公开的环节(除一些需要保密的),应尽可能公开。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多一些暗箱操作的环节,必然多一些腐败的可能。同时,对科研成果弄虚作假的,或申报存在弄虚作假的,一经查明,一定要严肃处理,要零容忍,绝不能姑息迁就。
3.建议省上设立一个独立的科研监督机构。如何进一步完善科研监督机制,建议省委省政府研究设立一个独立的科研监督机构,对科研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统一进行独立监督和管理。目前,一般科研上出了问题,都是各单位自己处理,导致科研管理和监督极不规范。一是更多单位为了自家的面子,或涉及自身利益关系,往往更多倾向于包庇自家科研人员出现的一些问题,这进一步纵容了科研中的不合理行为和腐败行为。二是同样一个问题,各单位处理尺度不一,随意性很大,人治的成分很浓,没有体现公平原则。
二、如何引进人才:建议要更加注重对自然科学人才的引进
解决甘肃人才短缺问题,引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有效引进,提如下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建议更加注重引进自然科学类人才,对于社会科学类人才,建议要更多从激活本地人才要素方面考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社会科学是一个更注重社会实践的科学。对社会科学而言,阅历就是学历,而且是更重要的学历。所以,对于社会科学类人才水平评价,需要更多考虑其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问题,而不是文凭问题。由于本地的社会科学类人才,必然更熟悉本地社会经济情况,所以,对于社会科学类人才,应更注重激活本地人才要素和发挥好本地人才作用。
(二)引进的人才应重点用在科学研究方面,而不是用在行政管理方面。用在行政管理方面,有两大方面的不足。一是不符合效率原则。由于引进的人才优势多在科研方面,对管理未必擅长,让其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仅浪费了人才本身的资源优势,而且也降低了社会管理效率,最终害己害社会。二是也不符合公平原则。对原有一些工作年限长的老同志也是一种积极性的打击。工作几十年,还不如花几年时间读一个博士效果好。另外,从行政管理角度看,是更需要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而不是文凭。所以,在行政管理方面,要更多考虑有社会实践阅历且为人民服务业绩突出的同志,文凭应成为次要考虑的因素。
(三)引进后,要更加注重实际业绩的考核。是不是真正的人才,要能经受住实际工作的检验。有些人才虽然学习能力很强,考试成绩很优秀,文凭也可能很高,但未必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很强。为此,需要引进的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业绩考核制度。要把人才引进待遇和人才业绩有效捆绑起来。业绩越突出,享受待遇应越好。业绩一般,享受待遇也应一般。业绩差,享受待遇也应差。
三、如何留住人才:建议甘肃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留甘奖励工资制度
甘肃如何留住高层次人才,除了感情留人等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物质待遇留人激励。如何加大,建议甘肃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留甘奖励工资制度。通过建立留甘奖励工资制度,必然客观增大一些高层次人才的离甘成本,这相当于对人才要素设立了一道经济利益阻隔墙,尤其有助于大大减少甘肃高层次人才规模性流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