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当那个怎么看都可爱之极的小男孩只对小汽车感兴趣,我们下班回家都不再高兴的抬头欢笑,20个月走路还有些踉跄,也不开口说话的时侯。
我真的有些慌了,
老人说:贵人语迟
朋友说:多陪伴就好了
……
可是我自己的心底总是很忐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无一例外的都讲这些现象指向了“自闭症”这个过去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怎么可能?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是我们的宝贝?
这样的疑问、反思和自责汹涌而至
还好,作为父亲的我没有那么感性,没有让自己沉浸在那些负面的情绪里。很快着手沿着一贯的做事风格从发现问题—解释原因—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始了一路走来对孩子的干预。
早判定,早干预
2019年初,在心中存在巨大疑虑,同时也为化解家庭成员对此事的争议,我和爱人毅然决定带小宝前往广州寻求专业医生的判断。
面诊当天,在不算明亮的诊室里除了医生,还有她带的学生五六个人。这种感觉说实话不怎么好,虽然只是给孩子看发育问题,但是仍有种被参观的感觉。
医生问了孩子的基本情况,然后给他玩具让他玩耍,观察他玩的方式。过程中有和他互动,孩子几乎不怎么搭理。
之后让我们叫孩子的名字,我叫了他,没有回应。然后用手扒了一下他,被医生制止说不能用肢体碰触。
后面又让我们退出房间,孩子就像没有发觉一样关注在自己手上的玩具上。
然后我们又进去确保他看见我们,并离开房间。小宝居然笑眯眯的走向了门边,可是下一秒他直接把门关上的举动彻底粉粹了我最好一丝侥幸心理。
诊断到这里就结束了,前后不足半小时,得到了一个疑似的诊断报告。
医生解释说孩子还太小,不能给下出关于自闭症程度的结论,但是有效的干预必须马上开始,不然就会错过最好的阶段,同时她也很赞赏我们能在孩子不足两岁的时候意识到并寻求帮助。
现在回想,当初果断的选择诊断是我们迈出正确的第一步。
因此,我想说如果当意识到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别犹豫,更不要听信无关者的出于好意的宽慰,寻求专业的判断越早越好。
不纠结,就是为孩子争取更多机会
带着孩子干预两年多时间,遇到不少父母提到曾经如何纠结,如何错过了孩子早起珍贵的干预机会。每每此时我都能够理解,却仍觉得遗憾。
说实话,从发现小宝的异常开始,确实有痛苦和怀疑的阶段。但时至今日仍然庆幸自己和爱人没有沉浸其中,而是采取了冷静思考,迅速行动的处理方式。
这或许也是因为我更偏于理性,不容易被感谢情感左右的缘故。因此我也一直认为在有星宝的家庭父亲的态度和积极程度往往对孩子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宝广州确诊,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接下来要如何帮助他。作为这么浑浑噩噩踏入“自闭症”这个圈子的新手父母,一脸懵逼应该是多数人的状态吧。
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朋友,回到生活城市的儿童医院发育门诊给出发育迟缓的诊断,却没有对应的干预治疗协助,没有办法只能向度娘寻求帮助。
经过网上搜索、整理、筛选……把目标锁定在一个以语言训练为专长的机构,因为当时的想法是首先孩子需要具有和我们沟通的能力,事实证明虽然方向这个方向不够科学,却也为我们在开始为孩子其它方面能力提升提供了基础。
而小宝也成为进入这家机构进行干预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所幸机构老师运用的方法是科学有效的从孩子兴趣角度出发一步步诱发孩子的听说能力。
在寻求机构干预的同时,我通过各种途径找相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对早期干预作用显著的地板时光和丹佛模式,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加入孩子的游戏,从而逐步引导他关注,提升孩子基础的沟通、眼神和互动能力。
这个过程帮我建立了一个很关键干预原则观念—机构梳理系统,家庭干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