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可学
时间很快过去了一年,眼看小宝已经可以进行需求式语言的沟通,也能够进行简单句的仿说,我们对他的成长发育充满期待的时候,疫情来了。
机构关了,出不了门。每天只能在家里这个小环境里困着,说实话别说孩子,连大人都觉得抓狂。面对有特殊需要干预的小宝,我们心里的焦虑无以表达。
那段时间,我将之前看过和搜集的碎片化的干预的方法抓住一切机会用在小宝身上,可是一段时间下发现小宝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开始排斥与我互动。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一定是我的方法出了问题。这个时候正好一直关注的一个机构在其平台推出了系列网络课程,经过选择果断买了上面的游戏课程和ABA课程。
每天在小宝睡下之后花一个半小时听课,半个小时整理消化,并设计第二天有哪些可以应用到小宝身上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应用,我发现从开始目的性极强的指导开始享受和小宝的玩耍。虽然都是带着目的,但是小宝感受到了快乐。
例如一个飞高高的游戏,我将提要求和仿说的目的加进去,小宝很快就学会了,而且在泛化到其它事项时只要做一两次示范他就能学会。
因此,现在每每遇到有的父母说不知道怎么教,为什么教了孩子也不会,为啥孩子不爱学这些问题,我常会问: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能感受到快乐吗?如果你都不快乐,孩子怎么快乐。
对于年幼的孩子如果没有了快乐的基础,跟随你学习的动力或许就只剩下了最基本的生命需求了,你自然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所以个人认为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在快乐中帮助孩子才是家庭干预最应该注重的基础。
分清机构与家庭的分工
年初为了让小宝能够顺利的进入幼儿园,我决定带他进入机构进行密集训练。
在机构里遇到不止一位家长问我:你家孩子看不出有啥问题啊!为啥来机构?每当这时候我都会解释一下孩子还有一些能力不够。
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源于我对于机构与家庭分工不同的理解,机构的学习相对系统和流程化,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比较好的习惯,也能在一些基础能力上让孩子快速提升。
因此在送小宝去幼儿园之前我经过思考,决定带他进行三个月的密集训练。
集中提升他感统失调的综合问题、适应集体生活中的规则、集体游戏的能力和社交思维训练几个方面。
而与此同时在家庭中则减少了许多常规性训练的频次,更多以生活泛化和社会性拓展为主。
三个月结束,小宝又被我安排进了一个混龄托管班,以此检验他的适应情况。事实证明,虽然在社交技巧上仍然存在明显的落后,但是他是可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的。
幼儿园即将开学之际,带着他进行了多个幼儿园的面试均顺利通过,小宝马上就要迎来他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生活了!
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对于我们的孩子他们需要快乐的成长,但是作为守护他们的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追赶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歇。
加油小宝,我们一起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