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竞技战队EDG夺冠之夜,各大平台被刷屏。电竞赛事最大的关注群体无疑是大学生,庆祝的架势堪比国足冲出亚洲,甚至有网友调侃“以为统一了”。
很快,就有观点“反思”各种游戏下架、限制,与火爆的电竞市场比较,是否真的合适。甚至于认为游戏本身并不是影响孩子成绩的罪魁祸首。高校宿舍对EDG夺冠的狂欢是否恰恰证明了两者并非矛盾体。也看到有种观点“电竞选手黄金期是20多岁,而游戏的各种限制年龄要到16岁”。对于传统观点的“玩物丧志”,有条充分的反驳理由——电竞已入选了亚运会,是可以作为一项运动和事业去发展的。
家长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认识打游戏这件事?
只能说:如下图
一、游戏和电竞
游戏是自己一时爽,电竞是竞赛。如今流行一句话“不要拿自己的兴趣去挑战人家的饭碗”,游戏和电竞就是如此。既然都是亚运会项目了,电竞选手的训练时间、专注度、专业度是以职业运动员为标准的。以前看斯诺克比赛,主持人有过类似的解说“有人问为什么打台球这么休闲的活动都能觉得累,不少人泡在台球厅一整天都没觉得累。然而你试过专注度极高的打台球吗?每一个球精确算到毫厘。我试过,两个小时,我都快要吐了。”
任何专业竞赛,都是为专业选手准备的,不是为普通玩家开通的。
二、成为职业选手
那把兴趣变成职业,不是更好。既然这么喜欢玩游戏,那就索性钻进去,成为行业的专业选手。丁俊晖不也是从小打台球?好多球星、明星不都是从小喜欢这行?
拜托,丁俊晖只有一个。不要说球星,能成为职业球员的都是小概率。所谓明星,能被大多数人认识脸的都已经是十几甚至几十年的专业积累(如今的流量明星是成名快,但是请用钱“砸”)。
而且对于这话题,个人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首先,个人曾经有过短暂的专业运动员经历,而且是一个相对竞争人数少的小众项目。在业余区队时担任这个项目的队长。经过试训,进入专业队并担任梯队队长。然而依然一场专业比赛都没参加就默默被淘汰。
成为专业选手甚至以此为生的职业选手,需要的绝不是带来一时快乐的兴趣。需要天赋?那是肯定的。但是在拼天赋之前,先要成为每天循环往复做同一件事而培养出肌肉记忆的选手。这个过程,远比学习和刷题要困难数倍。不要以为任何一项运动可以不动脑子就成为高手。
电竞和其他运动不一样?不需要身体天赋,反复练手速和脑子反应快就行?
真巧,有一位中学同学,就是第一代靠比赛赚奖金的选手。当时的比赛还是CS,在屏幕上看到的各种画面,在现场观看手速和反应,他的操作让我看得简直不敢相信。而这也只是属于当时市范围内各战队中水平中上而已。
自己不关注电竞圈,各顶尖选手是不是学霸不知道。但是如果他们专注于学习,不能保证都成为学霸准学霸,成为一个偏科特招生应该没什么问题。而成为特招生是什么难度?之前写过一篇门槛远比特招生要低得多的《作为“特长生”的二级运动员是什么标准?》仅供参考。
三、打游戏是原罪?
当然不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大多数人小时候假期最期待的活动之一,也是在家打插卡游戏机。
但游戏这个东西也是与时俱进的。小时候没有网络联机,打个游戏甚至需要把电视剧后面的连接线换了。操作简单,各种游戏都有通关,即便策略类游戏也有最终的结局。而且很容易就找到游戏操作的秘诀,达到游戏上限操作很快,其诱惑能力远不及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