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困惑:
同一个问题,孩子反复问好几次。你已经详细解释了多次,但下次他还是会问同样的问题。你恨不得买一个复读机,把答案录下来,下次直接放给他听!
或者,很简单的问题,我们相信孩子是知道答案的,但当我们问他时,他却总说不知道。他是真的不知道吗?是他不努力思考吗?还是真的是认知能力的问题?
我用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认知理论来解释下:这是因为孩子的“原有认知框架”没能很好地理解这些知识;而因为孩子对这些知识的经验太少,他们也无法改进原有的认知框架,结合这些知识,而更新为新的认知框架。也就是皮亚杰认知理论中的“同化”、“顺应”作用。
那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皮亚杰也给出了答案:“让孩子更积极地参与!”“积极参与”是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基本特征。
因为,家长总是忍不住,要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孩子,但这往往会延缓孩子的学习。
孩子只是听见了家长的表述,但他的大脑并没有对这些“答案”或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它们未能与孩子的认知框架发生更有意义的交互作用。即: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所以,下一次,再下一次,他还会问同样的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
- 家长的提问,未能被孩子的“认知框架”所识别。即:孩子并不知道你想问什么。
- 孩子的认知框架整合度较低,他无法给出简单明了的答案。即:要回答的内容太复杂,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说。
- 他正在做别的事情,没空理你。即:孩子的脑子不够用,需要再多锻炼用脑,才能让简单的问题几乎不用想,就可以回答你。
比如:我们问孩子:“今天你去自然博物馆都看到什么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我看到了恐龙、海洋动物、爬行动物、昆虫。。。
但孩子并没有成人这样高度整合的认知框架。所以,在他的脑中,答案是这样的:“有霸王龙、狮子、海豚、蜥蜴,但他们都是死的,不是活的动物;但是腕龙和棘龙还会叫;我喂了金鱼;鲸鱼是被吊起来的。。。”信息非常繁杂,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就只好用“不知道”来回复你了。
而如果你的问题变成:“儿子,你今天去自然博物馆,有看到会叫的恐龙吗?哪些恐龙会叫呀?”他就能够立刻回答你了。
让孩子更积极地参与!
皮亚杰指出:“积极参与”,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心理学教授丽莎·桑(Lisa Son)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 对于孩子的问题,她会有策略地“给错误的答案”!
身为认知心理学与记忆专家,丽萨研究各式各样强化学习的策略。她无意要让孩子困惑,但对她的两个孩子的提问不立即给他们答案,或给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答案,实践证明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