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这些事不能做,否则会伤害孩子!
6、大量的负面暗示
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出于谦虚或口头禅,有的父母会经常把“你真笨”、“你真傻”之类的含有负面暗示的语言挂在嘴边。特别是在亲友相聚的时候,家长总喜欢在朋友面前说:“我家的宝贝不如你家的,他很笨!”“你家的孩子真乖,我家的孩子贪玩的很!”……
孩子在年龄尚小时,无法分辨父母更深一层的含义。父母尽管是谦虚或者只是玩笑话,但孩子都会认为是真的。长此下去,孩子无形之中被家长贴上了标签,这种标签的作用会使得孩子有一种心理暗示,认为自己能力差,不如別人好,长期的自卑加上自我怀疑会让孩子深信自己确实很笨,结果就真的成为“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了。
特别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是你在暗示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爸爸妈妈要摒弃带负面暗示的口头禅和谦词;注意日常的用语和措辞;和孩子进行交谈、给予评价的时候,善于用友好、包容、鼓励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期待。

7、试图“教”会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他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嘛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
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往往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

8、禁止孩子打人的行为
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