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刚开始,熊孩子在家就原形毕露:有早睡不起的,有夜深不睡的,有拿着手机不放的,有恋着电视不走的,有整天在外不归家的,有到了吃饭时间找不着人的……总之,整个生活都乱套了,宝爸宝妈愁坏了:这才刚刚开始,孩子在家这么久,该让孩子做点什么呢?家长最先想到的就是给孩子报兴趣班,或者给孩子报辅导班。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假期里最应该给孩子补的是"习惯”!相对而言,假期里,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会比往常多很多,也是父母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家长们可千万别错过!
1、做计划的习惯
幼儿园高年龄段或小学阶段的孩子,就要培养这个习惯,规划好假期时间,安排具体的学习时段。比如,是否外出旅行,用多长时间。旅行期间读什么书,大概读多少。在家时每天做多少暑假作业、具体做什么,列出学习计划表……每天要做的事情可以分为必须要做的、机动完成的,完成的事情可以用“√”标记,以激励自己。如果当天因有重要的事情没完成但又必须要做的,就顺延到第二天补上,机动事情可以酌情完成。
计划要留出足够的余地,孩子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难度不要太高。没有顺利完成计划时,不要过多指责孩子。制定计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强化行为效率,如果成为一个印证失败的例子,打击孩子做事情的信心和积极性,就得不偿失了。家长也不要过分监管孩子的一举一动,最好的办法是内紧外松,密切关注。

2、有规律生活的习惯
生活有规律是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晨昏颠倒,吃饭时间不固定,要玩就玩个通宵,这些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比如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几点做作业,几点阅读,几点睡觉。
其实,在假期对孩子破坏力最大的是生活没有规律。而在规律生活下长大的孩子,做任何事都会自觉地制定计划,而且比较有耐力。
3、自己事自己做的习惯
独立自主的孩子,走到哪儿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有自己的判断力,能够在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于别人。
要不断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这样,当有一天父母应该放手时不会过于担心,孩子也不会充满恐惧。
4、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许多成年人有“拖延症”,事情要到最后关头才匆匆忙忙去做,那是缺少了“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凡事及早不及晚”的意识。这样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从而养成从容的心态。比如,让孩子完成功课之后再去玩耍,当天的事情尽量不拖到第二天等等。

5、自学预习的习惯
提前预习,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在暑假里,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在完成一个章节的学习任务后,简要的预习一下下个章节的内容,培养孩子自觉预习的习惯。
6、独立做作业的习惯
有些家长惟恐孩子学习落后,就搞起了“全程辅导”。每天不但看着孩子写作业,而且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马上“掰开了、揉碎了”地教,这样下来,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暂时领先,但是独立学习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如果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将总也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不自觉,“陪”的效果也将越来越小。
独立完成作业还应该包括:做作业时不翻看书本和资料,不上网查找答案,不频繁地询问老师和同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