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美好的,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温暖孩子的阳光,但在许多家庭中,这种爱却变成了伤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父母必读》一书的序言中曾写道:“子女固然由于父母爱的不足而感到痛苦。但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特点和行为。”

父母的爱超过界限最终会成为孩子的伤害,它会同时伤害自己和孩子。父母超过界限的爱有哪些表现呢?
1、父母将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凡事都包办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爸爸妈妈都会将自己的孩子当作掌上明珠,真的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照顾的可谓是无微不至:什么事情都给孩子安排好,都给孩子包办,比如早上起来的时候,帮助孩子穿衣、刷牙、穿鞋,孩子上学的时候,给孩子整理书包,提书包;就连吃饭的时候,也会帮助孩子盛好饭菜,甚至孩长大了还给喂饭……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脾气暴躁,吆五喝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一旦产生了严重依赖心理,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只会造成错误的导向。

2、父母对孩子过分期待带来内心迷茫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社会心理生态。少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自我价值感爆棚,同时也让很多人在羡慕之中陷入自卑的心理漩涡。当父母的自我价值感低下时,最有可能的后果就是告诉孩子:“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你是我们家的唯一希望。”父母省吃俭用,给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出人头地,过得比自己好。父母通过自我牺牲来给孩子更多的物质满足,并以此期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期待。

3、父母牺牲自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诉求
在家庭中,父母的牺牲给了孩子一个信号:“父母是不重要的,为了你,我们可以牺牲自己。”这种低到尘埃的姿态用“身教”告诉孩子:“不用尊重”。另外一种结果是有些孩子看到了父母的牺牲,内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看到父母过得不好,自己却吃得好穿得好,内心产生愧疚感。父母把改变家庭命运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本身就是不可承受之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道路,如果非要把期望强加给孩子,就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自己内心的分离和隔离感。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付出越多,孩子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越重,感受到的不是温暖的爱和支持,而是沉重的心理负担。

4、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时候也是投射。他们有很多需求想要被满足,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自己去努力实现,而是期望自己的孩子实现。在典型的中国社会里,父母(尤其是母亲)自己的个人成长停滞了下来,对于自己以后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没有通过自己的成长去缓解焦虑,而是通过催促孩子快速成长来间接缓解自己的焦虑。本该享受童年欢乐的孩子,被迫承担了大人的压力。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是压力,不是爱。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真悲哀,要用孩子的人生来弥补父母的缺憾”。

5、父母:“我比你懂,你必须听我的!”
一位女士和她7岁的女儿走进一家咖啡厅。她们看着店里的各种冰淇淋:“你想要哪种冰淇淋?”妈妈问道。“我想要香草的!”女儿说道。“香草的不好吃,我比你更懂你喜欢吃什么。听妈妈的话没错,你肯定会喜欢巧克力的,吃了你就知道了。”
咖啡厅的妈妈,也许是真的觉得巧克力的冰淇淋更好一些。这是她的感受,她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了女儿身上,她觉得女儿也应该觉得巧克力的冰淇淋更好一些。因此,不管女儿说了几遍想要香草冰淇淋,她还是固执己见觉得女儿应该选择香草冰淇淋,只有看着女儿吃了香草冰淇淋,自己的内心才会满足,却对女儿自己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