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在深刻领会赵孝成王的意图,而面对久经沙场的白起未有惧色还有不俗表现,为何遭人讥讽?
个人感觉,最初想洗白赵括的人只是想证明他并不是一个无能的将军,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只是后来某些有心人利用这点,把洗白变成了个人神化。
至于赵括这个人是个怎样的人,只能怪史料太少,我们无法定论,因为所有的有关他的记载全部来自于长平之战的记载,在长平之战以前是否打过仗,是否打过胜仗都没有地方去考证,而长平之战说白了就是一场成王败寇的战役记载。成就了白起,死了个赵括。
说说这场战役,之所以这么出名:一是因为规模大,双方投入兵力超过百万,二:赵国四十万人全部是被坑杀。历史上那么多将领打过败仗,那么多坑过士兵的将领,唯独赵括这个失败的将领被如此评论,只怪这场战争的出名度太高了。
以有限的资料,就赵括和父亲辩论来看,赵括或许是个个人主见性强以及相对个人主义的一个人,因为他对父亲这个身经百战的将领的一些宝贵言论会去辩驳它,质疑它,至于他在辩驳之后有没有吸取这些经验我不知道,但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不对的东西是不会去采纳的。这种个人主见性强的将领一般说干就干了,不会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而且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他不会采纳,除非你能辩倒他。
就统兵来说,引《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也就是说统帅好大军,帅要善于驭将。长平之战,赵国几十万大军,在他之下听他调令的将领肯定不少,而这场战役,从开战到赵括死兵败之间,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都没有发生过哗变,投降的现象,说明他赵括在驭下的能力上,确实是有一手。不论是他确实有声望,还是一些老将领老兵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承认他,又或者是用了一些手段,但既然他会利用这些,那就都是他能力的一种体现,也就说他在这上面并非一无是处,毕竟全军很好的在贯彻他的军事行为。
至于说让秦军损失了二十万,这并不能完全体现出赵括的能力,因为秦军是包围赵军,所以总体兵力是秦军优于赵军,而局部是赵军优于秦军,又赵军当时已属于哀兵,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了,所以临时爆发出来的战力要高于秦军这是可以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被围的军队如果坚决不投降,包围方的损失确实会比较大,因为突围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冲击敌军的某一点,而被冲击的军队则必须要不断的填充兵力防止漏洞被打开,消耗上是肯定会大一些,但这种临时爆发的战力无法持久所以只要秦军能在赵军这种持久力耗尽的时候顶住,不让赵军突破就成功了,事实上也确实成功了,最后的一次逼迫赵括亲自上阵突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他必须亲自上阵激励士气去突围了,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赵军的军事素养确实算是比较高了。能至始至终贯彻全军的意志没发生兵变,但这种全军的意志在赵括死后投降来看,赵括对全军的影响确实是比较大,或许因为是主帅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赵括治军能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也仅仅只能看出治军能力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赵军的败局是注定了的。
为什么赵军的败局是注定了,因为他选择了进攻,试问防守尚且只堪够用,何以谈进攻,何况廉颇在防守之前是已经尝试过进攻的,结果是打不过才去守的。赵括来接手的时候,秦军虽说因为赵军的守城不战拖着,粮草运输不方便而处于劣势,但是却并没有缺粮,所以这种劣势并不明显,或者说不是不明显,就算是跟糟糕,但并没有达到能影响军队行动的情形,所以赵军选择此时和秦军决战毫无疑问并没有优势可言。
赵王为什么换帅,因为廉颇一直守城,而且面对秦军的强攻,即便守也不是很顺利,试问一下五十万士兵守城,一天消耗量以及守也守得很憋屈,换个角度来看,你是赵王,每天要提供那么大的消耗,而且得到的结果还不如意,如果这个时候听到说有个人可以打败秦军,你会不会换?不管你不会会,但赵王确实就信了,而且换了,所以赵王换赵括的目的是要打败秦军的,故而赵括接手之后就是要他打的,而且必须打,可以说赵括顶替廉颇是被寄予了厚望的,但是打了,那注定就要失败了。到了前线,看不清大势,不论是自己觉得可以打还是被迫必须打,反正最终他是打了,而打了,却并没有设置严谨的战术,以至于后来粮道被截,退路被水淹,基本全程被牵扯鼻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