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1985年间,李某又被毒蛇咬了三次,幸亏身旁有同伴救助及时才保住了性命。
虽然李某一次次地躲过了毒蛇的偷袭,但老话说得好: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在1985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李某像往常一样去田里除草,刚上山坡没多会儿,就看到三条“菜花蝮蛇”在田间来回游窜。
为了防止被蛇咬,李某没有去打蛇,特意绕过它们从别的小路进入田地里。在下午三点左右,李某的妻子回家做晚饭,只留李某一人在地里干活儿,结果不知道从哪里窜出来的几条毒蛇开始向他发动攻击。
随后李某与毒蛇在地里展开了搏斗,当场打死17条毒蛇,但这次毒蛇数量比以往的都要多,李某被毒蛇咬伤9处。
在下午六点左右,李某的妻子来田地送饭,发现丈夫倒在田里,已经死亡。
地里70多棵玉米全被打断,现场一片狼藉,可想而知当时这场“人蛇大战”有多么惨烈!

而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李某的2个女儿当时也在田里不远处玩耍,他女儿们却没有遭到毒蛇攻击,安然无恙。
本以为这场“蛇咬人”的事情会随着李某的死亡而结束,可接下来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据当地村民口口相传,在每年的3-9月,在李某的坟墓周围都会有“蛇群聚会”,大量的毒蛇围着他的坟墓缓缓爬行,整个坟头上全是毒蛇,远远望去,让人毛骨悚然,李某的坟墓显然已经被蛇群占领,蛇把坟墓当作了“新家”,于是这里被当地人称作“蛇坟”。
捕蛇人李某这件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更引起无数人的讨论。他的遭遇到底是个例?还是普遍存在?到底是杜撰的故事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当人类不小心惹到了蛇类,蛇类真的有这么高的智商去报复人类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科学,来一起科学的分析下“蛇报复人类”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首先我们来简单科普下:蛇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清明节过后,随着天气慢慢的回温,温度渐渐升高,很多冬眠已久的蛇虫鼠蚁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可以说每年的4-10月份是各种“冬眠蛇”出没的高峰期,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因为雨水较多,温度较高,“蛇咬人”、“蛇窜家门”的事件也是频频发生。
据深圳市急救中心网络医院反馈,今年以来,深圳120已经接到被毒蛇咬伤报警9宗。而就在前两天,深圳工业园里出现了一条长约3.8米,重达50多斤的巨蟒;在湖北宜昌,一条水管粗的大青蛇窜进幼儿园里,霸占了孩子们的玩具区,因大青蛇行动灵敏,消防员们费了很大力气才把蛇抓住。
为什么最近蛇类频繁出没?
很多人都说蛇摸起来冰凉凉的,是冷血动物,其实蛇属于一种变温动物,它的体温是随着四季气温变化而变化的,体内的代谢率和活动也是跟着体温一起变化的。

俗话说:“七横八吊九缠树”,这句话是说在每年的7.8.9月,是蛇类活动的高峰期,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蛇也怕热、怕晒,会隐藏在树荫、草丛、小河小溪等阴凉地方栖息。
当外界温度在20-30度左右时,蛇类就开始大量出来活动了,当气温达到33度以上时,蛇类就会爬到阴凉得地方或水里、河里”避暑“,特别是在夏季的晚上,蛇出窝觅食,几乎是倾巢出洞。
而毒蛇根据不同的生活习性,大致分为三类:
1、喜欢在白天活动,多为昼行性蛇类,比如眼镜蛇、眼镜王蛇等。
2、比较怕强光,喜欢在白天藏起来,晚上出来活动,称为夜行性蛇类,比如金环蛇、银环蛇、烙铁头等。
3、喜欢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活动(晚上及阴雨天),这种称为晨昏性蛇类,比如五步蛇、蝮蛇等。

二、接着我们继续科普:蛇真的有报复心吗?
老一辈人总说蛇是一种特别有灵性的动物,如果伤害了蛇类会遭到它们的报复。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蛇类在动物家族中只是普通的爬行动物,而且智商排名也并不高。动物是否聪明是取决于它们大脑皮层表面积的大小,而蛇类虽然身体很长,但是它们的头部偏小,大脑自然也不大,在爬行动物里智商相对较低,智力相当于人类的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