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所谓的骨灰并不是真的灰烬,在剧烈的焚烧中,一些人骨的确有可能会烧成碎末,但大部分的骨头不会彻底变成粉末,它们只会变成支离破碎的碎骨头。
至少在这张历史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所谓骨灰的全貌。

这是上世纪60年代,我考古小组在山西大同寻找到的、抗战时期被日军迫害致死的我方劳工的骨灰照片,日军将他们的尸体分化,并将他们的骨灰装箱抛进人迹罕至的山洞中。从影像画面来看,我们几乎看不到真正的灰烬,看到的也只是碎骨头。
甚至某些死者被焚化后,他们部分部位的骨头并没有被彻底破坏,还可以根据骨头的形状来推断这到底是什么位置,比如很多人的头骨在焚化后就不会被彻底破坏。
所以在目前的殡仪馆,死者焚化后通常也会呈现出这样的状态,但这自然也引起了一个问题,同等重量的灰烬和碎骨头,那显然后者的体积更大,那小小的骨灰盒能装的进去吗?

在这里其实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很多人由于没有去过殡仪馆,更没接触过骨灰盒,甚至受一些不专业的影视剧作品的影响,以为骨灰盒是很狭小的容器。但在现实当中,真正的骨灰盒还是相当大的,甚至一些女性还不见得能轻易抱得起来。
因为按照理论上的推断,一个人被焚化后,骨灰的重量差不多相当于人体原重量的3.5%—5%,倘若一个160斤的成年大活人,他的最终骨灰重量可能在八斤左右。但由于现实当中,死者多为老人,老人在最后时刻的重量是很轻的,通常也就在100斤上下。如此算下去的话,最终的骨灰重量可能也只有三四斤而已。
一个大骨灰盒放进三四斤的骨灰,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上面所提到的问题也会出现,倘若这几斤的骨灰都是碎骨头,那么极有可能会出现骨灰的体积过于庞大,进而无法放到骨灰盒中,这样的话又该如何处理?
至少在目前的殡仪馆,这里早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和习惯,死者的骨灰出炉后,相应的工作人员会敲打一些碎骨头,尽可能的把它弄得更碎,这样的话就可以装进盒子里了。虽说这样的手段多少有些不尊重死者,但死者家属通常也不会说什么,毕竟这种自然现象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总不能分成两个盒子去装吧?难道在死者死后还要将死者分尸?
不过倘若家属不想让死者的骨灰接受敲打的话,解决的方法还有一个,那就是多花点钱,买一个更贵的大骨灰盒。

记得早年看过一部连续剧(迟帅主演),男主人公的父亲因病去世,父亲的公司在之前也破产,主人公将父亲火化后准备在殡仪馆买骨灰盒,可他的钱只够买一个装不下父亲骨灰的骨灰盒。情绪激动之下,他居然想在现场抢夺一个更大的骨灰盒(自己买不起),还好主人公父亲昔日的一个老员工闻讯赶来,替他花钱买了一个大的。
但这种情节仅限于影视作品,一般情况下死者家属都会提前准备骨灰盒,也会同意对骨灰进行一些碎化处理,最后时刻才发现装不进盒子里的窘境通常很难出现。
三叔告诉我:火化很残忍,活着的人最好不要观看,家属无法忍受火化时尸体发出的叫声,而且焚烧后不是骨灰,而是焚烧台上清晰可见的骨头。
三叔在火葬场干了20多年了,他很少回家,就算回家村里人也都躲着他,怕沾上不干净的东西,三叔也能理解别人的做法,他家在村子最后排的角落里,听说是村里特意给他的一块宅基地,就是为了让他离远一点。
所以三叔每次回家以后,很少出门,他经常坐在大门口,呆滞地看着远方。
三叔说他刚进火葬场的时候,用的还是老式炉子,如今老式炉子都被淘汰了,用的是两种新型的火化炉,一种是全密封的,一种是带监控的,全程可以看到里面尸体燃烧的情况。
早前的火化炉浓烟滚滚,密封性也不好,烧一具尸体差不多1个半小时,烧完以后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而新型的焚烧炉密封性很好,而且焚烧的时间也缩短了很多,烧一具尸体只要几十分钟,而且整个过程也不会有浓烟及刺鼻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