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出嫁的女儿,一家子每天回来吃饭,我很不高兴怎么办?
邻居阿姨因为生闷气,也气病了。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女儿一家才开始不回来了!
只是很可惜,大家都觉得的儿女平等的年代,因为女儿一家天天回来吃饭。闹得如此不愉快!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其实没有一个是赢家!
所以,题主,如果你不高兴女儿一家每天回来吃饭,一定要明确的提出来,毕竟孩子成家了,父母没有伺候孩子的义务了!父母能做的是在孩子困难的时候帮衬孩子,不是一如既往的伺候孩子吃喝!父母应该有自己的晚年!
而作为出嫁的女儿,特别是家里有弟弟弟媳,哥哥嫂子的,也一定要掂量掂量一下自己是否能每天回去娘家吃饭!自己每天回娘家吃饭会不会影响家庭和谐!也多问问自己每天回家吃饭,父母累吗?辛苦吗?还有能力伺候自己吗?
最后,吃饭事小,和谐事大!关于是否回娘家吃饭,父母和出嫁的女儿之间,一定要坦诚沟通好!

我老家有句古话叫:乍养小猪筛细糠。
闺蜜秋华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后来一段时间,跟女儿关系弄的很僵。
秋华跟我同龄,但她赢在起跑线上,因为是城镇户口的原因,高中毕业虽然没考上大学,但很快被招进县棉麻厂,当了一名纺织工。
又因为她能歌善舞,性格开朗,成了厂里的文艺骨干,随后又从车间调到行政,一路高歌猛进。
人靓工作岗位硬,工会主席乔大姐有心把她介绍给自己弟弟,一名华东师范的高材生乔平。
没费周折,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很快喜结连理。
乔平在县一中任教,年轻有为,也是学校教学骨干。
在度过卿卿我我的蜜月期后,有天乔平对秋华说:“你上班清闲,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点东西,一技傍身,将来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秋华娇嗔道:“你是不是嫌弃我没文凭,配不上你呀?不过你现在后悔晚了!概不退货!”
乔平爱怜的用手指轻轻揪了一下秋华的耳朵,笑着说道:“傻瓜!不是嫌弃,是让你跟我比翼双飞!你本来就是高中毕业,有一定的基础,我给你报一个函授班,考个会计证,艺多不压身。”
秋华这才释怀,原来是夫君在苦心打磨自己呢。
想着两人暂时还没有孩子,正好用这个空档期学点东西,日后还是有好处的。
心动紧接着行动,乔平抽空在书店给秋华买了一大摞有关会计专业的书,又给她报了班,秋华开始学习。
那时候函授班很宽松,也不用每天去上课,有时候把资料拿回来,做完再交,啥时候考试听通知就行。
在他们的女儿晶晶出生时,秋华的会计函授结业,那时候发的毕业证也是国家承认的学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秋华回想起来还对丈夫乔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如果当初不是他提的建议,考了会计证,后来厂子破产,自己就面临失业了。
秋华下岗买断后,只休整了两个月,就重新再就业了,应聘在一家民营企业当会计。
而女儿晶晶后来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在秋华一再要求下,回到省城,在农发行上班。
随着市区扩大,县城并归,乔老师也成了乔校长。秋华会计上班时间灵活,除了到月领票、报账外,其他时候很轻松。
一转眼秋华年过半百,也到了退休年龄,自己还上着班,有着双份工资,夫妻琴瑟和鸣,小日子过的很滋润。
有天乔校长对秋华道:“等晶晶结婚成家了,你也别工作了,辛苦了大半辈子,也该享受享受享受生活,咱俩可以自驾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秋华笑着说道:“我这辈子的人生轨迹都随着你的意志在改变,往后我要按照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生活。”
女儿晶晶后来跟同学郑磊结婚,郑磊也是银行系统的职工。
女婿郑磊老家是我邻村的,父母都是老师,因为就郑磊一个儿子,所以他们在给儿子买婚房时,又在同一小区买了一个小平米,这样跟儿子儿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