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君实生物的研发费用,并没有百济神州那么高。
2020年是17.78亿,2021年研发投入20.69亿,2022年上半年也仅有10.62亿。
2012年,上海张江药谷一间实验室里,几位志同道合的海归科学家立下目标,要做中国自主研发的生物抗体产品,在创新生物药的赛道上参与国际竞争。
君实生物10年,取得的成果,虽还没有完全赶上国际顶尖,但已经和国际上的技术展开了竞争。
沪硅产业-U
沪硅产业其实最近几年里,已经有几年实现盈利了,主要的产品是半导体硅片。
相比之下,沪硅产业的科技含量略低一些,每年的研发费用也就在1-2亿之间。
但沪硅产业是半导体的硅片龙头,整个半导体的原材料端,是绝对的霸主。
半导体的国产替代化之路正在进程之中,沪硅产业的上市,也就是火线融资,扩大产能,去供应即将迎来爆发的国内芯片半导体行业。
市值300亿+(3家)
奇安信-U
一家网络信息安全的企业,主要的下游是政府,其次是一些大型企业。
中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市场,当下是百亿级别规模,奇安信的市场占有率接近10%,处于行业第一。
加上其本身安全信息的技术专利,以及给政府提供安全信息的大背景,市值300亿也就理所当然了。
2019年研发投入10.47亿,2020年研发投入12.28亿,2021年研发投入17.48亿。
研发的费用之高,不仅是奇安信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核心技术壁垒的门槛。
神州细胞-U
又一家生物制药的研究公司,主要研究的是细胞计数,在单抗药物等领域技术领先。
最近,神州细胞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也即将上市,取得了在这个领域的又一个突破。
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免疫细胞等领域,神州细胞拥有多项专利,技术领先。
2020年的研发投入6.1亿,2021年的研发投入7.33亿。
公司在2022年之前,尚无营收,均在投入研发,2022年新药获准上市后,才开始有了收入。
和辉光电-U
和辉光电成立八年,基本上只做一件事,就是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
智能手机,智能平板,车载平板,智能穿戴领域,基本上都要使用AMOLED显示面板。
虽说这项技术的科技含量并没有那么高,但整个行业,尤其是智能穿戴领域,需求量增长是非常旺盛的。
加上这个科技感十足的领域,更新迭代快,注重用户体验,整个行业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可期的。
和辉光电每年的研发费用,在1-2亿之间,虽说投入不是特别高,但也已经不少了。
市值200亿+(6家)
翱捷科技-U
翱捷科技,一家提供无线通信、超大规模芯片的平台型芯片企业,已成为国内少数同时在"5G+AI"领域完成技术和产品突破的企业。
公司在2022年,累计的芯片出货量,已经突破2亿。
2020年研发费用20亿,2021年研发费用10亿,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5亿。
在芯片圈里,可以称得上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高新技术企业。
拓荆科技-U
上市后股价暴涨超过3倍的一家芯片产业链公司,属于细分领域的绝对龙头。
PECVD国产化领域的稀缺性与巨大替代空间无疑是主要看点。
目前国内能够量产集成电路PECVD的厂商仅拓荆科技一家。
公司上市后已经实现盈利,营收的同比增长也超过三位数,披露的研发费用,每年在1-2亿之间。
安路科技-U
国产替代民用FPGA,安路科技的核心价值。
安路科技上市以后,也已经顺利完成了扭亏。
公司作为目前国产FPGA芯片行业的领先厂商,拥有广阔国产替代空间,提前布局卡位未来竞争优势明显,稀缺性成长性兼备。
2021年,安路科技的研发费用为2.44亿元。
寒武纪-U
寒武纪,主要应用的领域,在云服务器、边缘设备、人工智能的芯片开发等。
寒武纪的处理器运用非常的广泛,但上市之后不论是营收的增长和利润情况,都并不尽如人意。
期间,和华为的合作解约,也是导致寒武纪股价一蹶不振的原因。
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寒武纪的重要性。
寒武纪2021年的政府补贴就高达2亿,研发费用更是高达11.36亿元。
公司在智能芯片领域的研究,基础软件平台的高速迭代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来过。
诺诚健华-U